跨山越海的“金种子”情

发布时间:2024-11-22 08:39:33 来源: sp20241122

  新华网贵阳10月11日电 近些年来,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20余名“土专家”一批又一批走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帮助当地粮食生产。

  “杨师傅,按照您传授的技术,今年我们第二季的杂交水稻制种又丰收了,真是太感谢您了。”9月22日,正在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龙家泵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忙着开镰收割的杨代军,接到了孟加拉国达卡市农业发展公司一家制种基地负责人马舒的视频电话。

  视频另一边:蔚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翻涌着金色的波浪;一位健硕的中年男子站在田边,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正挥着手向杨代军致意。

  而视频这一头: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稻田,稻谷颗粒饱满,稻浪飘香;杨代军挥舞镰刀抢割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两幅画面交相辉映,勾画出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水稻色彩,饱含着跨山越海的“金种子”之情。

  当上“洋教授”

  “我大半辈子精力都用在了杂交水稻制种上,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们把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带到了国外。”年近六旬的杨代军自豪地说。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始于1976年,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已发展成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培养出300余名农民技术员,杨代军便是这些“土专家”中的佼佼者。

  早在2007年,杨代军就受湖南袁氏种业科技公司委托,带领11名“土专家”前往孟加拉国,指导当地农民进行杂交水稻制种生产。

  得知当地水稻平均亩产仅有100多公斤时,杨代军唏嘘不已。他带领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水稻生产的实施方案。

  “难啊!条件艰苦,语言不通,最棘手的是当地水稻生长环境与国内有所不同。”杨代军回忆道。

  由于孟加拉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与中国存在差异,国内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能完全照搬。

  为了掌握一手资料,杨代军白天带着团队穿梭在田间地头,详细记录水稻长势与变化,晚上与大家一起调整种植管理方案。

  为了便捷地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传授给当地技术员,杨代军优化教学方法,将制种不同时段的关键步骤画出示意图,并找到翻译用该国文字注明。他还将归纳法融入田间管理,根据水稻不同生长状况划分地块,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区域,指导当地农户分块区别管理。

  作为岑巩县首批出国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土专家”,杨代军和同事们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那会儿,就想着如何能尽快把制种技术传授给兄弟国家,提高水稻产量。”杨代军说。

  杨代军“飞”出国门当上“洋教授”,不仅把所学到的技术倾囊相授,也为后续出国的技术骨干树起了“岑巩农技专家”榜样。

  撒播“金种子”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在农业方面,重点推广杂交水稻育种、水稻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控等技术以及水稻种质资源服务,成为相关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此时,已往返于中国与孟加拉国之间6年的杨代军,不仅继续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撒播“金种子”,而且在他的影响下,岑巩县一批又一批农技人员走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帮助当地粮食生产。

  2013年,他的弟弟杨秀刚在他的带领下,来到孟加拉国达卡市指导杂交水稻制种,并着重在提高水稻产量上下功夫。

  杂交水稻育种,品种的选择与气候、水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记录室外温度,下地察看秧苗生长情况并进行规范记录,是杨秀刚的日常工作。哪块田需要喷施赤霉素,哪块田要缓一两天才喷,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凭借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精湛的业务技术,杨秀刚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重。

  之后三年,杨秀刚每年都应邀到孟加拉国指导杂交水稻制种工作。

  孟加拉国是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土专家”走进“一带一路”的重要一站。在杨代军、杨秀刚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套适合孟加拉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逐渐成熟,当地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使用这套制种技术,水稻产量也从原来的每亩100多公斤,提升到现在的650多公斤。

  辛勤结硕果

  2018年,杨秀刚应邀前往尼日利亚吉加瓦州指导杂交水稻制种工作。

  天气炎热、蚊虫肆虐、条件艰苦,是当地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杨秀刚和同事们住的宿舍,是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的。

  落后的面貌、艰苦的条件,更加激发了杨秀刚和同事们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改变当地农民命运的决心。

  “现在我弟弟杨秀刚还在尼日利亚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呢。”今年中秋前夕,杨代军放下手中的活,给远在尼日利亚的杨秀刚拨通了视频电话。

  视频接通后看到,在一片广袤的田野里,杨秀刚身旁的尼日利亚农民朋友,在稻田里忙碌着,稻谷金黄,丰收在即。

  “变化太大了。”谈起这五年在尼日利亚的感受,杨秀刚感触颇多。

  经过这些年的精心帮扶,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可喜变化,主粮已由杂粮变为大米。

  杨代军、杨秀刚等20余名岑巩县“土专家”,跨越千山万水,足迹遍布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等十余个国家,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让“金种子”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字:冯哲 舒增付 魏丽萍 黄思铭 杨峰

  视频:陈昆 程雪华

  后期:王雪松

  鸣谢: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崔译戈、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