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视频丰富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发布时间:2024-12-27 17:03:56 来源: sp20241227

图①:王莘阁在工作。 图②:王莘阁复刻的三星堆黄金面具。 图③:雁鸿展示她制作的工艺品。 图④:雁鸿国风研习技艺馆。 图⑤:张含亮在进行武术视频拍摄。 图⑥:张含亮拍摄用的兵器道具。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潘旭涛制图

传统武术、民乐戏腔、非遗手工艺……近年来,国风成为颇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热潮。哔哩哔哩网站数据显示,去年,该平台国风类视频投稿量超745万,吸引2.2亿传统文化爱好者观看。

不少年轻网络博主,特别是UP主(视频上传者)热衷于以各种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拓展国风、国潮的当代表达。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UP主,听他们讲述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为国风注入新活力。

  

“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鸭子河南岸的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出土了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重要文物。

这则消息触动了一名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叫王莘阁。

“在这批出土文物里,最让我心潮澎湃的是一张黄金面具残片。从新闻画面里,我看到它大气庄重,但因为是残片,只有一半,又很神秘。”王莘阁很好奇,这个流光溢彩的面具在几千年前诞生之初是什么样的?

琢磨来琢磨去,王莘阁决定自己做个黄金面具的复制品,并将制作过程拍成视频记录下来。

之前,王莘阁以网名“才疏学浅的才浅”开设了视频账号,平日里分享自己手工制作的一些玩具、模型。“我喜欢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做过榫卯结构的凳子以及油纸伞、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但做黄金器物还是第一次。”

为尽力重现黄金面具的原貌,王莘阁花20多万元买了500克的金砖。最终,他用15天时间,一锤锤地敲,竟然真做成了。“在打造面具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比如怎么掌握敲打的力度,既要把金片打出面具弯曲的弧度,又不能敲破。另外,三星堆出土的原件是残缺的,剩下的部分是什么样?我只能不断查阅论文资料去补全,包括面具上眉毛形状、耳朵纹理等细节。”王莘阁告诉记者,自己可能锤了几万下,才终于完成面具的造型。“有网友看了我拍的视频,留言说‘千锤百炼中,或许就有一次敲击,与我们的祖先心意相通’。确实,复原的过程就像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在亲身感受3000多年前古代工匠的心路历程,这样的经历太神奇了。”

古蜀人的精湛技艺、灵感智慧,令王莘阁钦佩不已。这则视频也一夜爆火,让王莘阁的粉丝量激增。王莘阁意识到,自己可以继续在复刻古文物这条路上走下去。“国风的流行,为我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既然有这么多网友喜欢,我决定继续多尝试。”

王莘阁在自己的视频账号中开设了一个新栏目——“叩古问今”。三星堆金杖、战国水晶杯、陶三足炊器……这些珍藏于博物馆的文物,王莘阁都一一制作出了复刻版。仅在哔哩哔哩网站上,这组视频的点击量就超过了3000万。

“大家在博物馆里看展品,隔着一层玻璃,始终会有点距离感。而我自己重新将它制作一遍,大家就能一起见证这个物品可能是如何诞生的,仿佛让国宝‘走出’博物馆、贴近每个人的生活,也让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了。”王莘阁觉得,这是自己的视频广受网友喜爱的原因。

今年2月,王莘阁复刻的三星堆黄金面具和金杖,在上海博物馆“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上展出。这让王莘阁倍感荣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光辉,作为当代中国年轻人,我们理应拥有文化自信,并通过各种创新的形式去弘扬传统文化,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同样熠熠生辉。”王莘阁说。

“让我们的非遗技艺更长远地传承”

喝饮料剩下的易拉罐,幼儿手工材料中的扭扭棒,废弃的纸壳、坚果壳,这些材料能用来做什么?在UP主雁鸿手中,这些接地气的物品,都可以变成精美的国风饰品。

四川女孩雁鸿从小喜爱手工与美术。长大后,她成为了一名造型师,专门为新人打造婚礼造型。“有时给新娘做中式婚礼造型,我就会自己动手做一些特别的配饰,慢慢地创意越来越多,这个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饰品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

雁鸿自制的国风饰品,获得许多顾客好评。她身边的一些同行、朋友也想跟着学,就催促雁鸿分享制作过程。“我也没法一个一个去教,就想到把自己的制作流程拍下来,发到网上,分享给朋友们。”

有一次,雁鸿用幼儿手工材料扭扭棒,仿制出了热播古装电视剧里的绒花头饰,这则视频让她一下火了起来。很多网友惊叹,原来用如此便宜的材料也能玩出花样。

大家的鼓励让雁鸿很兴奋。“我后来了解到,这种绒花制作技艺是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网友留言说自己关注非遗技艺、传统手工制品,这让我有点惊讶,原来喜爱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年轻人这么多呀!”

于是,雁鸿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做手工UP主上。但是,越是深入了解传统手工艺,雁鸿越觉得自己掌握的技术远远不够。像点翠、花丝镶嵌等中国传统首饰制作中常用的工艺,仅凭自己摸索尝试,总是难以得其精髓。雁鸿说:“有些东西是自己反复试出来的,平时拍照看着还行,但和真正的艺术品一比还是有明显差距。”

有网友提醒雁鸿,四川成都就有不少手工艺大师。雁鸿也了解到,有千余年历史的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想,如果能学到这门技艺,自己制作饰品时肯定会更加得心应手。

几经辗转,雁鸿联系到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倪成玉,并拜师学艺。

这段学习经历,令雁鸿的手工技艺有了很大进步,让她从一个手工爱好者变成了一个非遗手艺人。她开始研究如何用这门古老的技艺制作出受当代人喜爱的艺术作品。“我尝试将银花丝技艺融入更年轻化的设计,比如用它制作花环头饰,可以搭配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汉服。或者用银丝入画,制作国风插画,让画面更加富丽堂皇。”雁鸿说。

在雁鸿拍摄过的视频作品中,她自己最满意的是用花丝镶嵌技艺完成的“半面妆”头饰。这件头饰形如一只展翅的金色凤凰,凤凰的头遮在模特左侧脸颊上,羽翼和尾巴延展成整个头饰,十分华美。

雁鸿告诉记者,此作品设计灵感源自一名网红古风插画师绘制的图片。之前,雁鸿用铜片制作过一次。在学了银花丝技艺后,她又做了升级版。“从画图、修改到调整技艺,常常推翻重做,断断续续花费了3年时间才全部制作完成。”

精湛的手艺让雁鸿在网络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粉丝。但她心里始终还想再做一件事——成立一个银花丝技艺传承团队。“在我学艺一年多时,倪成玉老师溘然长逝。师父生前跟我说,希望我能组织一个团队,将银花丝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所以我必须实现师父的期望。”雁鸿说。

去年3月,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年初,雁鸿联合几位成都银花丝制作人开办的雁鸿国风研习技艺馆也已开始运营。“喜爱手工制作的游客,可以在馆内进行体验,有银花丝技艺师傅为大家进行技术指导。”雁鸿介绍,虽然体验馆刚开业不久,但每个周末都有不少年轻人前来学习。“7月底,我们还会开设银花丝技艺研习班,让更多人能有机会深入了解非遗,让我们的非遗技艺更长远地传承。”

未来,雁鸿还有许多愿望想去实现。比如,她想将银花丝技艺带出国门,也想创立原创的国风饰品品牌。“从受国风热潮影响,爱上传统手工艺,到成为非遗技艺的新一代传承者,我自己受益良多。相信今后也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继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雁鸿说。

“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武术魅力”

中国功夫,是一个享誉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签。但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拳脚功夫只存在于武侠小说和影视剧中,平日里也很难接触刀枪剑戟这些传统兵器。而UP主张含亮的视频,则为广大网友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武术魅力的窗口。

“又美又飒,看得人热血沸腾”“刀法行云流水,劈掌气势如虹,好厉害”“一招一式兼具美感与力量,让中国功夫走进了我心里”……这些赞叹来自张含亮视频的留言区。她被网友们称作“走进现实的女侠”,在国内各大视频平台拥有超800万粉丝,在海外社交网站也大受欢迎。

“很高兴大家能关注、喜爱传统武术。我做UP主的初衷,就是希望在当代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张含亮说。

张含亮出身医学武术世家。“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哥哥习武,8岁开始进入体育运动学校的武术专业队训练。”回忆起儿时练武的经历,张含亮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训练中,自己受过伤、流过泪,“虽然辛苦,但这种难得的人生经历,磨炼了我的意志力,强健了我的体魄,丰富了我的人生。”张含亮觉得,武术像是扎根在她心底的种子,她始终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努力勤奋练功,就一定能让它开花结果。

随着武术技艺的精进,张含亮多次获得剑术、枪术、太极拳等各类武术比赛的冠军。后来,她成为了天水师范学院体育系的一名教师。闲暇时,张含亮常琢磨,传统武术博大精深,该如何让其更好地传承下去?于是,她开始尝试在网上发布自己练武的视频。

“最开始拍的视频很简单,也很生活化,就是习武的一些片段,没想到有很多网友喜欢,我拍摄的动力就越来越足了。”张含亮说。

《戴上耳机别眨眼,带你领略中华武术的魅力》是她第一个火出圈的视频。在4分多钟的时间里,张含亮展示了长剑、峨眉刺、九节鞭、丈八蛇矛等26种中国传统冷兵器。各种兵器在她手中上下翻飞,尽显力量之美。

“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打斗中会用到很多兵器,这些都是我们先人的智慧结晶。到如今,有些传承得比较好,有的可能几乎要失传了,平常人们也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所以我就想到拍摄这样一组主题的视频,让传统兵器再现风采,让网友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中国冷兵器的魅力。”张含亮告诉记者,拍摄所用的兵器大多数是自己买的,有些买不到的,则是请工匠师傅依照博物馆内的藏品复刻的。

“不少兵器我也是头一次用,要从头开始学。”张含亮表示,像九节鞭、皮鞭、绳镖这些软兵器,上手比较难,一不小心就可能抽到身上,自己以前也没练过。但为了全方位展示中国冷兵器,拍摄视频之前,她克服困难努力练习,直到能够熟练掌握每种兵器。“这也体现了中华武术弘扬的精神,就是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保持不服输的战斗精神。”张含亮说。

而为了让视频呈现出最佳效果,有时一个镜头、一个动作,张含亮会重复做四五十遍,拍上两三天。“比如网友点赞最多的一个作品《中国功夫》,我们拍摄、剪辑、反复修改,花了一个月才做好。”

在张含亮视频作品的评论区,有人赞叹不已,也有人会提出各种看法。有网友说“这些都是花拳绣腿的表演”,也有网友问“我也想练武,老师能不能做些教学视频”。对此,张含亮都耐心地一一回复。

她告诉大家,传统武术有多种体系,有武术竞赛、散打套路等不同传承,当代人习武更多是为了学习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武术的入门与其他运动不太一样,它可能有点枯燥乏味,所以一定要有耐心。而且武术对人身体各项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需要进行柔韧、力量、爆发力、耐力的全方位训练。”张含亮建议,喜爱传统武术的朋友最好能在线下找专业老师,进行系统学习。

“据我观察,近年来大众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各地武术类的教学培训机构数量也在增长,传统武术正变得离生活越来越近。”张含亮认为,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有多个层面的意义。“中华武术是一门德艺双修的文化运动,长期坚持练习,既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涵养德行气质。另外,学习武术也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路径。海内外喜欢武术的人,都可以通过体验武术,更直观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儿时的张含亮,曾在练武最累时,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多年后,她依然初心未改。“未来,我希望能继续传播中华武术文化,特别是在海外收获更多观众,让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种子撒向世界各个角落。”张含亮说。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