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2:57:29 来源: sp20241130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
《求是》杂志编辑部
2023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2024年一季度,我国高质量发展继续取得新成效,国民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比上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8%、12.7%……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更加强调发展的高质量,我国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持续用力,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
《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文,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至2024年3月期间关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要把深入学习领会这篇重要文章精神,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的这个重大判断,科学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深刻反映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文,收录了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
走向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生产潜力不断得到释放,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环境等约束日益凸显,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日益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2013年,党中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14年,党中央强调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时和势的变化,在一系列重要会议和场合,在各地考察调研和重要指示批示中,就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最终目的、战略基点、必由之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深入系统阐释。
——“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表现;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重视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这样,供求才能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我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
——“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
——“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如何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重大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如何以生产力发展的新飞跃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的重大问题。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着力解决好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民生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思想保证。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成就辉煌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继续超过30%。
“新时代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发展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跃上一个大台阶。
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经济运行新情况新特点,我国既保持了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到2023年的超126万亿元,实现了年均6%以上的中高速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折合美元从6301美元提升至12681美元。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4亿人,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等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高到2023年的2.64%,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在中微子振荡、铁基超导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不断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能级持续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2012年的45.5%提高到2023年的54.6%。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持续完善,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区域发展成就辉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88∶1降低到2.39∶1。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3.1%提高到66.2%。
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许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产权保护和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
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和湿地保护制度逐步落实,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河北雄安新区通过创新教育发展体制机制、高标准配建教育设施、引入专业教师队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式,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图为2024年5月23日,当地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室外活动。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效最好的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比2012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健康中国建设稳步推进,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7.9亿增加到10.7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5.4亿增加到13.3亿。
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风电、太阳能、水电、在建核电装机规模保持世界第一,紧缺矿产资源自主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增强,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保持平稳运行,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提升。
新时代我国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新征程上,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有力地完成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以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中国的发展历经各种困难挑战才走到今天,过去没有因为‘中国崩溃论’而崩溃,现在也不会因为‘中国见顶论’而见顶”,“我们将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与势,科学运用改革开放这个“重要法宝”、“关键一招”,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指引中国发展航船在持续承压中不断破浪前行。《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这篇重要文章收录了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要求。
——做到“四个必须”。2023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就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出“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总书记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加大制度型开放力度,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等等。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近一时期,总书记在不同场合还反复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等。
——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高质量发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求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畅通工农城乡循环;强调“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等。
——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民办事、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提出“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成为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发挥好指挥棒作用,推动各级领导班子认真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形成正确工作导向。
“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书写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责编:王静、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