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8:57:42 来源: sp20241227
卜励德,英文名字是尼古拉斯·普拉特。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破冰之旅”举世瞩目。作为美国国务院的中国问题专家,36岁的卜励德成为美国代表团中的一名工作人员。在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当晚,他欣喜地对尼克松总统说,自己为这次中国之行准备了10年。尼克松总统回答道:“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这些‘中国男孩’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当时,美国有一批像卜励德这样学习汉语、研究中国的年轻学者,“中国男孩”的称号由此而来。
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纪念招待会上,乐团以一曲《星空》向卜励德致敬:1973年,作为当时美国驻华联络处的首批工作人员之一,卜励德协商、安排了费城交响乐团的首次访华演出。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卜励德一直致力于推动中美之间开展人文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
卜励德从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在回忆录《中美关系中的“中国男孩”》中写道,他的姑婆热爱中国建筑和艺术品,曾将一座中国祠堂在美国原样重建。年幼时,卜励德常常坐在祠堂门廊上,听姑婆讲“她的旅行故事和她知道的民间传说”与“中国习俗”,这些都在卜励德心里“埋下了兴趣的种子,并且在日后生根发芽”。
后来,卜励德先后进入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毕业后考入美国国务院。当时,美国与新中国几乎没有外交往来。卜励德选择学习汉语,更显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曾说:“我认为学习中文是兴趣、付出和机遇的完美结合。”
在加入尼克松总统访华代表团之前,卜励德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研究报告。得知有机会赴华访问,他内心非常激动,在等待消息时,“整个周末,我总在咬指甲,又要装作若无其事”。对于这次即将载入史册的旅程,卜励德写道:“我的同事们,这群训练有素、向来不喜形于色的职业外交官们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当飞机降落在中国境内,“这也许不至于让我激动到亲吻脚下的土地,但我确实感受到了一种极大的感官刺激,一切都令人兴奋。”代表团的记者们也兴奋异常,有的“看起来像是愉快而又好奇的熊猫”,有的喃喃自语:“历史,我在这里。”
返回美国之后,卜励德成了“名人”,受邀前往不同学校给师生们做演讲,“向他们展示报道这历史性一周的人民日报”。后来,卜励德还经历了中美关系的诸多重大时刻,体会着“从初来乍到时的激动,到与中国人打交道过程中的小心探索,到最后清醒理智地认识到这一过程多么令人激动、多么艰难、多么美妙”。
1973年,卜励德赴华参与美国驻华联络处的筹建工作,后来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政治部主任,推动中美各层级交流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在卜励德看来,美中关系中真正的英雄是“两国的普通老百姓”,正是他们在贸易、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作出的具体贡献,塑造了美中关系的发展。
在中国工作期间,卜励德参与了诸多中美人文交流项目,曾经推动美国游泳队、美国男女篮球队、费城交响乐团等在1973年先后访华,在两国人文交流史上留下脍炙人口的友好故事。
费城交响乐团与中国的精彩故事从那时开篇。1973年9月,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访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华的美国乐团,开启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破冰之旅”。时任乐团指挥尤金·奥曼迪说,自从我们踏上中国的土地,便一直感受到中国人民对我们的热情和友谊。我们也通过音乐带来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感情。卜励德回忆说,在当时背景下,双方交流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例如日程安排要进行细致磋商,确定演出曲目有点像“条款谈判”。然而音乐无国界,音乐家们总有独特的沟通语言,中美艺术家很快热络起来,在台上相互欣赏、配合默契,台下交换礼物、结下友谊。
1992年至2004年,卜励德担任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其间,他20多次到访中国,深入中国社会,从事教学活动,到各地旅行,广泛结交各界人士,这些都让他不断深入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卜励德深刻认识到,“正是点滴交流将国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
卜励德喜欢北京,为美妙的北京方言所倾倒。“以前就听说北京方言很好听,但当我发现连街上顽童的说话声都那么动听时,我仍然很惊讶”“胡同给北京城带来无限乐趣……初来这座城市的美国人觉得胡同特别神秘有趣”。
上海是中美“上海公报”的诞生地,卜励德对上海也很有感情,每次来这里都要选择1972年美国代表团入住的锦江饭店。上海的飞速发展令他印象深刻,他感慨,上海经济发展和快速变化的景观“就像一个巨大的布景棚”。
亲历中美关系几十年间的风风雨雨,卜励德依然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信心源于他对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6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