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4 01:48:48 来源: sp20241214
中新网 南宁4月26日电(蔡华海 李春杏)“喉癌是一种治疗效果较佳的癌症类型,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方法可以使大部分患者得到治愈。但其中一部分患者因为接受全喉(包括声带)手术,会失去原有的发声方式。如何找到自己的‘新声’是很多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副主任医师叶林松表示。
图为健康交流会现场。 蔡华海 摄25日下午,该院举办首期“医路有我,伴您新声”健康交流会,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接受过全喉手术无喉患者前来参加。
没有声带如何发声?叶林松介绍,人体中的声带作为发声的“动力源”,一旦因喉癌进行声带切除,人便会失去这种“动力源”的功能。然而,声音的共鸣结构(包括鼻、咽、喉、头部)和发音器官(如口腔、舌、唇、腭、齿)仍然保持完好。这意味着,如果有办法替代声带的功能,那么患者就有可能恢复发声能力。
“全喉切除术后,无喉患者可以使用电子喉设备,通过振动模仿声音,或者学习食道发声,利用食道振动产生声音,也可通过植入人造发音钮来进行发声,但该办法在国内尚未大规模普及。”叶林松表示。
交流会现场,该院的医生团队对全喉术后护理等常见疑问进行解答及科普,并邀请食道发音老师及电子喉发音老师现场教学。
作为食道发音老师的李健国也是一位无喉患者,他从青蛙的叫声中获得了灵感,摸索了独特的训练食道发声窍门。在现场,他将这种方法传授给其他患者。
“不仅是普通话,粤语、英语我都能说得很好。”李健国笑着说,自己从手术完5个月后便几乎能实现正常说话了,他特地从广州过来参加此次交流会,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来鼓励其他的病友。
“语言康复对于全喉切除术后的患者来说极为重要,它不仅关乎恢复交流能力,还深刻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叶林松解释道,开展无喉患者的交流会能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机会,减少患者孤立感并促进经验分享。这些互动提升了患者心理健康,带来希望和动力。同时,专业医生和治疗师的参与为患者提供教育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病情。该院接下来计划定期开展交流会,让更多无喉患者受益。
在预防喉癌方面,叶林松建议,40岁以上人群若声音持续嘶哑超过一个月,特别是常吸烟或酗酒者,需警惕喉癌可能。因早期喉癌症状易与喉炎混淆,如感咽异物、吞咽不适,需及早诊断避免误诊。生活中,应减少刺激性食物和不良习惯,正确使用声音,声带疲劳时应休息。如有持续声嘶,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检查,以排除喉癌风险。(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