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7:56:48 来源: sp20241227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谋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洄游而上的鱼,遇到63米高的坝,怎么办?
在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的引汉济渭工程黄金峡水利枢纽,一条1908米长的生态鱼道沿着大坝向上延伸。补水渠、集鱼渠、进鱼孔,进入产卵期,每天大约有3000条鱼在这里顺利洄游。工作人员介绍:“在工程规划设计之初,我们充分考虑汉江鱼类洄游产卵特性,建设生态鱼道,打通鱼类洄游通道。”如今,鱼道、鸟道、涵洞、“绿桥”等生态保护规划设计,正在成为重大工程建设的“标配”。
重大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细节,为理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观察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对川藏铁路开工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处理好开源和节流、存量和增量、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做到工程综合效益最大化”。从海湾到山巅,从平原到沙漠……一个个重大工程建设逐“绿”向“新”。
从统筹兼顾中,不难读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良性互动。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建设之初就投入15.4亿元用于沿线生态保护,还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迁徙专用通道,列车经过时严禁鸣笛,尽最大努力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加快铁路、公路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是利在千秋、泽被天下的责任使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谋划,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才能同步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未雨绸缪里,也蕴含着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关系。重大工程建设往往任务重、工期长,“费时费力”搞生态保护和修复,值吗?值不值,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高铁河北雄安站,站顶由1.77万块多晶硅光伏板组成,年均发电量约58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8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吨,相当于植树12公顷;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中华白海豚从1200头增加到2000多头,用建设者的话来说,这一超级工程“不仅仅是中国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也是一座代表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的丰碑”。这启示我们,不管是抓改革还是谋发展,都要心怀“国之大者”,把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从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思考问题、推进工作。
透过重大工程的创新突破,更容易理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深中通道全线控制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全长5035米,从沉管预制厂到安装区需浮运50公里。项目团队创造性提出建造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的方案。相比传统拖带方案,可减少航道疏浚挖泥量超千万立方米,降低废气排放约100万立方米,大国工程的建筑之美与伶仃洋的自然之美相得益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就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重大工程建设里,有生态的考量,也有发展的思量。既从大局着眼,穿山越海、追风逐日,也在小处着手,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就一定能创造更多人间奇迹,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1日 05 版)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