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3:37:43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网 湖北郧西7月3日电 (张倩龙 朱江 陈琦)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3日向外界披露,在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该研究院专家调查发现除海量分布、高约5米的丘状喀斯特象形石景观外,还有一类更加高大挺拔的柱状喀斯特景观。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赵璧称,两类形态、成因截然不同的地表喀斯特景观共存于此,为研究秦岭演化提供新的重要证据。
郧西县坎子山位于鄂陕两省交界地区,是一座典型喀斯特(岩溶)石山,由距今3.59亿—2.99亿年前的“石炭纪”灰岩构成。坎子山平均海拔超1500米,山体剥蚀强烈,是秦岭腹地重要喀斯特成景部位之一。
新发现的高大柱状喀斯特景观与坎子山“万亩石林”单体景观外形差异悬殊。赵璧称,其形成演化并非仅受到喀斯特作用影响,而是受到喀斯特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的综合控制。
典型柴埠溪式石柱,郧西坎子山鹰咀石。余明 摄赵璧称,以“鹰咀石”景观为例,顶部的“鹰咀”恰如其名,神似雄鹰的喙,明显受到过喀斯特作用的深刻改造,但其兀立耸峙,柱体表面仅有少量喀斯特作用留下的溶沟、溶痕,更多是平直、整齐的崩裂面,四周也散布着大量崩解的滚石,充分证明柱体是大量岩石崩落留下的地质遗迹。这类明显受重力垮塌作用控制的柱状喀斯特景观,曾被定义为“柴埠溪式石柱(林)”。
在秦岭腹地的鄂西北,此前未有过柴埠溪式石柱景观被发现。本次发现该景观与“万亩石林”在坎子山同时出现,证明在秦岭造山带复杂的断裂构造体系影响下,山体不同部位会发生差异升降和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地表过程。“这也表现了秦岭山脉地质结构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复杂性,说明秦岭喀斯特地貌景观成因类型可能远比过去认为的更加丰富。”赵璧表示。(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