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0:56:14 来源: sp20241230
巴勃罗·罗维塔。受访者供图
“研究中国的时间越长,越是发现每天都能从中国学到新东西。”来自乌拉圭的中国研究专家、学者巴勃罗·罗维塔日前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自17岁第一次跟随父亲到中国,罗维塔与中国的故事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从曾经的条件艰苦到现在的日新月异,他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变迁和飞速发展。
谈起对中国的印象,罗维塔对中国青年一代的乐观向上、勤奋好学赞不绝口。他回忆:“1975-1982年,我在中国求学。当时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条件也没有现在这样舒适,但我看到的是一个个不畏困难、踏实奋进的身影。多年来,中国的优秀学子在各项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
罗维塔在中国度过了多个春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十分熟悉。在他看来,尽管乌中两国在国情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在文化上确有很多共鸣与共情,那就是两国人民对足球的喜爱、对家庭的热爱和对团圆的向往。他还举例,中国是农业古国和农业大国,很多传统节日起源于农事活动;一直以来,乌拉圭也高度重视农牧业的发展,农村的很多庆祝活动与农业密切相关。
作为乌中文化交流的亲历者、见证者、传播者,罗维塔高度肯定全球文明倡议对促进不同文明间开展交流、共同进步的积极意义。他表示,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在移民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乌拉圭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发展的国家,始终捍卫并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
采访中,罗维塔坦言:“在乌拉圭乃至整个西班牙语世界,人们谈起中国仍然会用‘非常遥远’‘不甚了解’这样的字眼。从过去到现在,西语国家在历史和文学方面都存在着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缺乏对中国文化和其他文明的认知。我认为,开展文明交流需要长期有序的规划。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越多,越能消除双边和多边关系中的误解和障碍。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全球文明倡议对文明交流互鉴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1982年,罗维塔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便全心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尽管翻译作品大多为社科类著作,他也十分喜爱文学,“我非常喜欢老舍的作品,《四世同堂》是我的最爱之一。”
以文学译作为例,罗维塔讲道:“据我了解,已有数十部乌拉圭文学作品、上百部西班牙语文学著作被翻译成中文。遗憾的是,相对来说只有较少的中国作品被翻译到西语国家。”他呼吁乌拉圭和所有西语国家,与中国一道,积极推动文学翻译事业,期待西语国家受众能享受到更多中国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实现彼此文学界的“双向奔赴”。
罗维塔强调:“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就好比去当地旅行,可以近距离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或历史元素。促进乌拉圭乃至整个西语世界与中国开展文化交流和增进相互了解,文学翻译至关重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他表示,随着乌中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交流互访,越来越多的乌拉圭人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增进彼此相互理解,对乌中两国的双边关系、以及所有西语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都大有裨益。”
谈及丝绸之路,罗维塔高度评价它对促进世界发展的深远意义。他认为,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架起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沟通交流的桥梁,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依然在发挥着重要影响。“事实证明,乌中建交35年来,特别是乌拉圭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双边关系显著增强,经贸、体育、科技和教育等多领域合作不断扩大。”
罗维塔十分赞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多边主义方面的积极影响。在他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打破全球不同国家间各层面仍然存在的交流壁垒,为当今多极世界的发展带来设施联通和民心相通,实实在在增进全球各族人民的福祉。
采访最后,罗维塔动情地说:“我喜欢和乌拉圭人以及所有西语国家的人一同分享有关中国的一切。我就是小小的一粒沙,希望在我生命的秋冬时节,继续为促进中华文明与西语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绵薄之力。”
(责编:王禹蘅、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