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戏曲剧种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发布时间:2024-11-17 07:23:25 来源: sp20241117

原标题:不同戏曲剧种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经典剧目的跨剧种移植过程中,被移植剧种的艺术成果在移植剧种新的审美空间中得到再次验证、加强和沉淀,最终也成为新的传统被继承下来。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戏曲剧目的跨剧种移植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在不同剧种的艺术表现空间中,戏曲找到了新鲜的艺术创造内容与继续前行的青春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中深度融合,一直都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个性与魅力所在。戏曲起于勾栏瓦舍,根植乡土人情,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剧种间的借鉴与融合从未间断。在这一过程中,戏曲传统剧目愈加精巧、表演技艺愈加精彩、流派艺术愈加精深,剧种繁盛、经典迭出,戏曲艺术异彩纷呈。

在当代戏曲艺术实践中,传统戏曲剧目的跨剧种移植逐渐兴盛,与剧目新编、经典重排等共同交织成当前戏曲创作与搬演的主流。但与剧目新编、经典重排等可以在剧种内部完成,是相对独立的艺术实践不同,跨剧种移植则更加强调剧种间的比较与借鉴;强调在各剧种固有表现手段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强调对传统剧目的当代审视与解读;强调青年演员表演素养的多维度拓展。因此,传统戏曲剧目的跨剧种移植在中国戏曲发展中的作用极为独特且不可替代。

首先,跨剧种移植无疑是对剧种艺术表现力的极大拓展。中国戏曲大部分剧种都诞生于乡野民间,反映的是某一地区的风俗人情,适应的是当地民众的欣赏口味,因而具有鲜明而浓烈的地方色彩。即便是现在很多大的剧种,从发展过程上看也都是在地方小戏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其他剧种已有的艺术成果而逐渐成熟发展起来的。这就使得中国戏曲天然具有“多样性”的优势。不同的审美趣味、表现手法、传统技艺造就了不同的艺术经典,又通过各剧种的传统剧目将之一一传承。在剧目的跨剧种移植过程中,被移植剧种的艺术成果,在移植剧种新的审美空间中得到再次验证、加强和沉淀,最终也成为移植剧种新的传统被继承下来。当然,移植的成果也并不是单向的,很多小戏经过大的剧种移植搬演,在故事情节、关目设置、行当分配、流派呈现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细致打磨,臻于成熟,便又成为小戏参照学习的对象。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的现代京剧《沙家浜》、改编自同名莆仙戏的《春草闯堂》都是如此,在移植的过程中吸收了原剧种的优长,也在新剧种的创造中凝聚成新的经典。这类剧目之于中国当代戏曲发展的意义深远,所反哺的不仅仅是一个剧目、一个剧种,更是为中国当代艺术树立了典范、创造了传统。

其次,跨剧种移植为传统戏曲的当代解读提供了良好契机。明代人王骥德在《曲律》中就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所谓“腔调”之变,实则是时代风尚的变化。戏曲想要在时代浪潮前不失本来面目,又能更好地贴切大众审美口味,就要对传统剧目进行当代阐释和解读。电影《青蛇》脱胎于传统剧目《白蛇传》,通过迥异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对配角情思的深入发掘,使观众耳目一新,因此热映。《青蛇》的成功也为戏曲内部的剧目移植提供了参考。我国的各个剧种各有气质,京剧严整、昆曲雅致、梆子宏阔、越剧温婉,莆仙戏有宋元遗韵,评剧则充满现实气息。因此,同一个剧目,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剧种中的演绎,显示出的风格和趣味也大不相同。这就为跨剧种移植重塑人物、凸显新意提供了可能。青春版评剧《五女拜寿》着意于五女、五婿的人物区分与刻画的同时,更加关注婢女翠云的塑造。评剧新派(新凤霞)艺术为翠云赋予了更多的执着与韧性,为小人物的大能量补充了内在动机,也使人物所具有的个性精神更贴合当代审美诉求。

再次,跨剧种移植为青年演员表演素质的拓展提供了有利空间。剧种的区分并不意味着戏曲表演的藩篱,相反,唯有转益多师方能有所洞见,攫取戏曲表演的精髓。梅兰芳经过长期的昆曲研习,融合南、北昆,实践于京剧表演之中,从而奠定了梅派艺术的根基。可见,对于不同剧种的深度把握,同样也是一个从多维体验不断聚焦于艺术表达能力的实践过程。戏曲讲求行当、流派,因此,当前的很多青年演员都要先按“天资”分入行当,再以“特长”归入流派,以期不断锤炼打磨固有技艺。但长此以往,无形中也会导致表演的固化,甚至是整体表演素质的下滑。跨剧种移植为青年演员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参照和对比的实验场地,以观演一体的方式体验新鲜的人物角色与情感,以照镜子的方式融汇打磨新技艺,从而触类旁通,重新体会行当与流派的内涵。

实际上,“青春”一直都是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的一抹亮丽色彩。生死以之的爱情主题,直面现实的不屈勇气,不拘一格的突破尝试,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浪漫创造,都透显着青春活力与探索精神。近年来,“青春版”已成为戏曲发展的一股热潮,青春所喻示的既是富于活力和创造性的青年演员,同时也是对戏曲原有样貌的一种追索。因此,青年演员在跨剧种移植中的尝试与践行,意义也就不再限于青年人的技艺磨炼,而是戏曲薪尽火传,不断发展的源源动力。

传统剧目的跨剧种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戏曲艺术实践活动,根本是继承,目的是发展,过程则是戏曲的当代创造与时代创新。如何把握好跨剧种移植的方方面面,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体会。但在过往的戏曲发展史中的充分实践可以说明,跨剧种移植无疑是中国戏曲重新焕发青春活力的一条重要路径。

(作者:马艳会,系中国评剧院助理研究员,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学术秘书)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