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训练转型升级的“辩证法”

发布时间:2024-11-22 06:32:40 来源: sp20241122

2023年底,火箭军组织开展训练规范交流活动。来自备战打仗一线的各级指挥员,聚焦某导弹旅的探索创新,共研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之计。

创新,写在该旅按照打仗标准构建的训练体系之中。他们着眼形势任务新变化、战法运用新特点、装备技术新发展,探索构建法规、训法、内容、保障、考评“五大体系”,拉直了基础训练是什么、训什么、怎么训、怎么考、如何保等问号。

创新,写在该旅探索形成的实践成果之中。他们配套建设70余个训练场所,补充完善数百型设备器材,研究规范4类典型课目训法,一批战法成果被推广应用。

探究该旅推进军事训练转型升级的“源头活水”,该旅领导说:“问题中有方法,困境中有机遇,破与立是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需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边破边立,在破立并举中加快推进部队训练转型升级。”

把握“统”与“分”的结合度——

集中优势抓“统练”,精准施教强“分训”

“这堂专业课很给力,解渴又解惑!”走出旅里组织的“专业大课堂”,下士董巍露出久违的笑容,一直困扰他的“野战通信抗干扰”难题有了破解的眉目。

“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好师傅帮带指导,靠个人很难学懂弄通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对此,董巍感触很深。通信专业的老班长退伍后,刚学了点“皮毛”的董巍有点发愁。

“总觉得有一层‘窗户纸’还没捅破。”因为没有完全吃透理论知识,抗干扰组网能力成了董巍的“痛点”。

董巍的“挠头事”,在许多新号手身上同样存在。该旅领导在调研中了解情况后,把解决这道难题摆上议事日程。

“类似通信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各单位专业训练水平有多高,操作号手能力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傅’的水平。”

“传统的帮带训练模式,受人员调整变动影响很大,优势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训练水平参差不齐。”

官兵的练兵“痛点”,就是改进训练模式的切入点,一系列新举措相继在练兵场上“落地”——

他们改变以往基层单位分头组训的旧例,运用集约化理念,探索推开“重点专业集中训、相近专业组合训、战技融合一体训、关联课目连贯训”等训练路子,不少基础课目实现了训练整合。

他们采取定点专修、专长任教相结合的方式,统筹优化各类训练资源,按照专业、课目分类设置专修室,遴选全旅优秀教练员跟训施教,同步外请院校专家、厂家人员等授课教学,从师资力量“源头”抓起,提高军事训练层次水平。

他们着眼巩固集约化组训的优势,梳理了导弹武器系统概述、军官指挥理论、各专业理论学习等普适性强、受众群体广的内容,全部纳入集中统练范围,确保统出高质效、找到最优解。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董巍和班组成员不仅理论功底更加扎实,还掌握了多种组网手段。他欣喜地说:“老班长虽然退伍了,但授艺的‘大师傅’更多了,组训教学不发愁了。”

对此,排长李剑华感同身受。以前,他对综合防护中几个技术难题不太懂,和战友反复研究讨论也没打通梗阻。旅里邀请院校专家集中讲解伪装防护机理,李剑华在笔记本上写得满满当当,课后还记下专家的联系方式。这位“远程导师”帮他解开不少训练中的困惑。

集中优势抓“统练”势在必行,精准施教强“分训”必不可少。该旅党委一班人认为:“统”不能简单地“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以精准为前提、质效为目标的集约统合,同时还要因材施教、专攻精练。

为避免“集中统练”跑偏走样,他们严格遵循能力生成规律,采取进阶式组训方法,针对官兵个体和单位训练水平差异,推开以考核成绩、训练时长为依据的分层分级训练,避免出现“大锅饭”“一锅烩”。

杜尚龙是一名新排长,和他同批毕业的排长被分到专业强化班,而他因为基础相对薄弱被拦在“门外”。营连训练骨干专门为他制订强训计划,持续进行针对性训练。后来,他很快赶上训练进度。

勾画“新”与“旧”的对比图——

既要研练“新剑法”,也需升级“老剑谱”

“要想专业有进步,就得每天‘跑三路’。”在导弹发射岗位干了20多年,二级军士长于华龙至今还保持着“跑三路”的习惯。

“跑三路”,指的是默背默画电路、气路、油路图及其原理,背记一套中等难度的三路图,难度不亚于默记一座中等城市的大街小巷和行车路线。

于华龙说:“导弹武器装备技术含量高,会‘跑三路’是入门的资格证。”

对此,于华龙的“徒弟”、二级上士张思鹏却有另一种理解。他认为班长的“传家宝”有点过时,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效率不高。他还曾建言,要对过去的做法“升级”。

到底要不要“跑三路”,师徒二人的不同看法,在全旅引发争论。有的官兵反映,“跑三路”太难,标记符号密密麻麻的图纸就像“天书”,单纯靠背记,谈不上学习技巧;也有的认为,“跑三路”这种基本功不可荒废;还有的感到困惑,原理学得头头是道,一上操作平台就发怵,感觉理论和实践不在一个频道上……

“随着武器装备信息化程度提高,操作看似越来越简单,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内部结构原理也更加复杂,操作号手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该旅领导集思广益,形成这样的认识:“跑三路”的传统不能丢,但也应与时俱进,在优化升级中提升练兵效益。

为此,该旅集智攻关,研究出一套集理论学习与模拟操作于一体的“一令一图”操控训考平台。记者在该旅采访时,恰好赶上某营依托平台组织发射专业原理知识考核。

操作号手正在背流程,考官突然打断他:“发射进入倒计时准备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技术故障,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解决?”

随着考官提问,屏幕上也出现异常现象演示。号手紧盯着屏幕,从密如蛛网的链路图中寻找故障点。找到疑似“病灶”,号手立即进行排除故障处理,然而忙乎一阵子,屏幕上却一直闪烁红灯。

“如果显示红灯,表明故障尚未排除;如果显示绿灯,则说明技术处理正确,考生可进阶下一个环节。”看着号手急得一头大汗,考官向记者介绍说,这套操控平台不仅把平面的“三路图”立体式搬进电脑,还融入多种训考功能,每一处原理节点上都搭配了故障库,既能满足官兵自学自训,也能进行考核测评。

号手一番忙碌,不断尝试新的处置方法,故障指示灯终于“由红变绿”,考核进入下一个环节。

“这样‘跑三路’更难了,训练效益也更高了。”这一次,于华龙和张思鹏有了相同的看法。他们说,训法创新不能一味“重起炉灶”,也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给“老传统”赋能。

既要研练“新剑法”,也需升级“老剑谱”。近年来,该旅对多年探索形成的专业理论分层分类集中训、“规程背讲、流程串讲、方案推讲”三讲法等训法进行升级,引入信息化、模拟化平台及器材等,催生新的训练模式,推动训练效益不断提升。

做好“加”与“减”的计算题——

加练胜战需要的本领,甩掉走向战场的“包袱”

“这个课目要全员普及训,强化复杂战场环境下战术防护能力……”二级上士张振江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全旅防护专业组训的教练员。更让他意外的是,曾经被视为“边缘”的防护专业,如今成了训练“重头戏”。

在这方面做“加法”,是该旅按照打仗标准推进实战实训的结果。

这些年来,虽说经常开展防护状态下发射训练,但大多是“各评各的”,把防护与其他战斗行动综合起来评定训练效果的并不多,多课目融合组训还不深不实。

“武器装备迭代更新,战场态势越来越复杂,有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专业’,其实是战斗力链条上的关键一环。”有多年组训经验的参谋焦建冲,深知其中缘由:防护专业骨干力量少、专业要求高、组训难度大,训练中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有人甚至认为“训得好没多大影响、训不好没多大损失”。

“日常训练看不出利害关系,打起仗来那是要吃大亏的。”该旅领导的话一针见血,“必须组织力量集智攻关,充实完善这方面的训练内容。”

通过解构防护状态下不同作战行动的能力指标,他们探索制订了一整套以课目组合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别人员的系统训练方案,并采取逐课目、逐案例解析等方式,“训、考、评”一体组织实施。

打仗需要什么就练什么,他们规范组训流程和方式,细化各作战阶段、各编组、各岗位的“能力拓扑图”,把一些容易漏训弱训的内容写进“必训清单”。

推进训练转型升级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其度量衡就是战斗力标准。

走向战场,有哪些“包袱”应该甩掉?该旅领导感慨:只有让“中心”真正居中,才能下真功出实招删繁就简,把“减法”做出高效益。

以往梳理的应知应会内容,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官兵直呼“内存不足”。该旅着眼使命任务,聚焦实用管用,删减掉一些与实战关联不紧的内容,确保“把该记的记得更牢”,轻装上阵打胜仗。

过去野外驻训,个别单位习惯“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结果一度因为保障工作求全责备而影响行动。该旅根据不同军事行动需要,按照随时能战、快打快撤等要求,对装备器材、生活物资等进行“去冗余式”规范,部队快速集结、机动转进等能力明显提升。

新年伊始,演兵场上,该旅官兵仍在做着“加”与“减”的计算题,无论如何变化,目的只有一个:锤炼提升随时能战、准时发射、有效毁伤的实战能力。

提升“战”与“训”的耦合值——

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

“以战领训”“实战实训”……这些词,官兵们并不陌生,可要实现作战和训练一体化,绝非易事。

某发射连连长讲起了他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带领全连接受上级考核。出发前他们做了充足的准备,然而一场考核下来,却处处丢分。

“实战氛围下摆兵布阵,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那位连长说,那次考核模拟真实战场环境,快节奏、高频次的部署转换、任务交替,让大家应接不暇。

“说到底,还是基础训练与作战耦合不紧。”该旅领导问诊把脉一语切中要害,“合成训练和联合训练一般都会加载实战背景,而基础训练往往课目单一,即使不加载实战背景也能组织,导致‘含战量’相对不高。”

实战化训练,究竟应该怎样“化”?这道现实课题,摆在该旅官兵面前,也成为他们厘清战训关系、强化战训耦合的必走一步。

为此,该旅在保证训练周期、训练时长等有效落实的同时,把战场态势、应变要求等融入基础训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严峻复杂的条件下摔打和锻炼部队。

上等兵王勇是该旅某营发射操作号手,虽然兵龄短、经验少,但他对合成训练状态下开展基础训练有着自己的认识。

去年,该旅参加合成作战背景下的演训任务。抵达训练场,部队并没有立即展开合成训练,而是专门安排时间强化基础训练。对此,王勇印象深刻:“带着实战要求思考复训专业技能,‘软肋’和‘短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大家有了打仗的紧迫感。”

训练中,上级有意考验王勇所在备份班组的操作水平,让他们临时替换主战单元上阵。一轮全流程操作完成,他们查找出多个薄弱环节,固强补弱训练随之展开。

发挥好“战”对“训”的牵引作用和“训”对“战”的保证作用,推动“以作战的方式训练,以训练的方式作战”,在练兵场上催生出一系列新变化——

野外驻训,部队一路遭遇难局、险局、危局,虽然官兵早早下功夫预想预防,可“意料之中”越来越少,“意料之外”越来越多。

训练考核,立起“考为战”的铁尺子,拉近考场与战场的距离,没了脱离实战的优秀,多了实战实训的合格。官兵坦言,这样考,考一次就进一步。

发射训练,该旅官兵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摸爬滚打,虽然在战法训法、人员素养等方面暴露出一些短板,但每解决一个问题,部队的战斗力就上一个台阶。(李永飞 张新凯 张帆)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