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7 12:39:35 来源: sp20241227
看似普通的竹子,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创业青年熊振华眼中却是“宝贝”。
“从竹子的物理特性来讲,其强度和韧度都要高于普通木材,具有极大的价值潜力。”熊振华说,竹子是优质的建筑原材料,若只考虑将其制成竹签、竹筷等初级加工产品,有些“暴殄天物”。
也正因此,熊振华在研究生毕业后不久选择投身“竹”海打拼。在他的手中,竹子实现“华丽变身”,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日用小物件,还能顺风出海,应用到国际大型建筑当中。
上犹县是江西省竹产业发展重点县,毛竹林面积超过24万亩。看中了竹子的发掘潜力,熊振华2015年召集了10多个“老乡”返乡创业。彼时,在市场一众竹类用品、竹工艺品项目中,这群青年将目光聚焦在竹类建材,成为业内一股“清流”。
“尽管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我们并非孤军奋战。”熊振华说,2017年开始陆续有高校科研团队找到他想一起合作研发,“我们算是一拍即合,想一起在竹业领域耕耘”。
“对于企业来说,我们需要比较准确的数据来满足市场需求;而对于高校研究团队,他们也想知道自己的数据与市场需求是否相匹配。”7年来,熊振华带领公司联合多所高校的研究团队攻克了不少难题,“目前,我们公司生产的竹材料产品,使用年限已突破了10年大关”。
在竹材料防腐等问题上取得突破后,他又开始思考新的应用问题,“我们是做建筑而不是单纯做建材,建筑的质量涉及生命安全问题,又该如何保证?”
传统的竹材料通过加工基本能达到两米多的长度,这是符合建材领域标准的板材长度。“偶尔有厂家能做到3米,对于装修建材而言是足够的,但在建筑领域还差得很远。”熊振华解释道,比如要做一根竹柱,区别于平面铺设的竹地板,它不能出现明显的拼接点,否则会因为受力问题,结构强度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想要做一根安全性强的竹柱,必须得“一体成型”。“但是一根竹制梁柱最起码要10米左右,而作为原材料的竹子本身也就3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解决竹材料的接口问题。”熊振华告诉记者。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模拟和检验,他们最终在我国传统织布技法中找到了灵感。“我们把竹片切成条状,就像老式织布机织布一样,一根根竹条被错位拼接,最终‘织’成无缝竹面。”熊振华说,通过这项技术能克服拼接点变薄的问题,既保证了竹柱的强度,也能兼顾设计的美观度。
“这项技术是我们公司的专利设计,我们生产出的竹材料可以一次成型达到16米,也就是单根竹立柱可以达到5层楼高,而且中间没有拼接,解决了竹材料运用的一大问题。”熊振华介绍。
这些年,熊振华带着家乡的竹子出海,到许多国家都安了“家”。据他介绍,其公司能生产超过1500种竹制品,竹类产品销往美国、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越来越多的国家了解到中国竹材料的优势,也从中了解到竹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熊振华说。
让熊振华高兴的是,近年来,不仅有越来越多的高校主动提出想要合作研发,政府也提供了不少政策支持与帮助。在上犹县政府的支持下,其公司探索出“龙头引领、科技赋能、联农带农”的新模式,还带动了上犹县当地居民的就业、增收。
实习生 卞良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