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王立平:余音绕梁卅余载

发布时间:2024-11-05 11:41:51 来源: sp20241105

  【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 】

  有人说,中国的《红楼梦》是三个人的《红楼梦》——小说家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导演王扶林让观众看到了《红楼梦》,作曲家王立平把《红楼梦》谱成了家喻户晓的音乐旋律。

  一曲《枉凝眉》,道尽了宝玉和黛玉的木石前盟,唱出了宝黛爱情的缠绵悱恻、镜花水月。1987年初夏,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不计其数的观众沉浸于人物的命运起伏,在主题曲《枉凝眉》的咏叹中,为大观园的凋败而惋惜,为宝黛的爱情而恸哭。

  岁月倏忽而过,当年的匠心之作早已成为不朽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连同它的音乐一起被写进中国文艺史,至今仍被津津乐道。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音乐专辑30多年来销量超过2000万张,创造了音乐专辑发行史上的神话。

  经典影视音乐是如何谱就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心魄的故事?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访问了83岁的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曹雪芹纪念馆坐落在国家植物园园内,年代久远,古朴肃穆,循环播放的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旋律,让游客仿佛进入经典时空。

  王立平把采访地点定在这里。他说,这是一次回溯,也是一次再致敬,“对所有参与创作的人来说,辉煌早已过去,就如同慢慢平息的浪花。但在大家心中,永远不会褪去的是对曹雪芹、对传统经典的一份深深敬意”。

  一朝如梦,终生未醒。回忆起那些埋首创作的日子,那些灯下苦思的时光,还有那些灵感降临、喜极而泣的瞬间,如一首哼唱无数遍的老歌,在王立平脑中久久盘旋。

  1983年,王扶林开始筹拍电视剧《红楼梦》。音乐编辑王芝芙问王立平是否有兴趣担纲作曲,王立平脱口而出:“我有兴趣,极有兴趣。”

  当时,王立平已创作《太阳岛上》《驼铃》《大海啊,故乡》《牧羊曲》等多首歌曲。为电视剧《红楼梦》作曲,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红迷’,一直有个梦想把它谱成音乐”。

  但,把梦想变成现实谈何容易。在小说里,人物丰富、场景清晰、细节饱满,甚至服装、美食都有细致描述,可就是没有半个音符。怎么办?王立平先前的那些感慨、激动、热血,一一凝固。

  王立平一头扎进剧组,跟着导演看景布景、琢磨剧本。电视剧拍了4年半,他就在剧组待了4年半。王扶林当时感慨,现在影视作曲,一般是初片剪出后,作曲人用个十来天谱曲,而王立平是第一个进组的,那时主要演员都还没有就位。

  其间,王立平翻遍了《红楼梦》所有版本,仔细揣摩,反复推演。《葬花吟》就是磨出来的。“从前人们理解《葬花吟》,多是哭哭啼啼,极度悲切。这能表达曹雪芹厚重的笔墨吗?”王立平不断自问。

  他把《葬花吟》歌词摆在桌上,每天读上几遍。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哪是低头葬花啊,分明是昂首问天。“我要替曹雪芹、替林黛玉、替剧中所有悲情女子出一口闷气。”单单这一首曲子,他就用了一年零九个月。

  不只《葬花吟》,剧中的13首音乐都是王立平倾尽情感之作。它们是大观园儿女的心灵絮语,是独属于《红楼梦》的外化情感,是他献给曹雪芹的音乐诗。有学者评价,王立平用音乐搭起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有着独特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艺术创作有没有偏方?“没有!”厚厚镜片遮挡不住坚毅的神情,“作曲家要善于将热量传递出去,把听众的心暖热,让他们感受到并接受你的热量”。王立平常念叨,音乐就像是暖手炉,没把自己焐热,怎么去温暖别人呢?

  1980年,他受邀为电影《戴手铐的旅客》创作主题曲《驼铃》,当时电声乐器风靡一时。但他偏避潮流而动,选用琵琶、二胡等传统民乐。“《驼铃》说的是战友情,电声乐器怎么能表现离愁别绪呢?”写词写到“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时,一般会接激昂的表达,但他写了一句“当心夜半北风寒”,“你看,就像家人话别,革命友谊一下有了温度”。

  在为电影《大海在呼唤》创作主题曲时,王立平反复斟酌,不知如何下笔。怎样能表现海员们的共同情感呢?“母亲!”他灵感突现,“对,唯有母爱最动人。”他拿起笔,连词带曲马上写就。一首《大海啊,故乡》唱出了天下人对母亲含蓄的爱,也道出了异乡赤子的拳拳之心。

  在创作中,王立平有一股拗劲:别人说听得过去,在他看来就是听不过去;别人认为差不多了,他认为就是不合格。“创作不要满足自己的一得之功、一孔之见,要在创作中舍得容得,尽量使作品尽善尽美、精益求精”。

  1981年,香港导演张鑫炎请王立平为电影《少林寺》作曲,可当时连像样的词都没有。导演拍拍他的肩膀说,香港都是先写曲调后填词。但是,王立平坚持先有词。时间很紧,他就自己上手写了两首词:一首是《牧羊曲》,一首是《少林,少林》。导演看后惊呆了,满口称赞。几天后,当他向剧组哼唱时,所有人都兴奋得鼓掌祝贺。

  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王立平自己却不满意了。他暗自思量,《牧羊曲》用的是“河南风”,融入了很多河南戏曲曲牌。但电影故事发生在唐代,还没有豫剧,不符合史实。况且,电影定位的是全球市场,出了河南,谁还知道豫剧呢?他坚持重新谱曲。

  歌唱家王洁实多次与王立平合作,他说,每次录歌的时候,王立平都要盯到最后,反复打磨,有时要到东方露白,困得睁不开眼,直接在录音室鼾声大作……经典就是这样炼成的。

  一生为音乐赋形,音乐融入他的生命,为人民创作成为他一生的使命。不只是写一首好词、谱一首美曲,他想要为中国音乐拓开一条路、撑起一张帆。

  1993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立,王立平任该协会主席,音乐版权保护走上法治化、国际化道路。词作家乔羽曾对他说:“如果给你立个碑,不是《红楼梦》,而是音乐著作权协会。”退休后,王立平又用10年时间主编了共11册的《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曲编年选》,让用耳朵听的音乐留在了纸上,也被镌刻在了历史上……

  这些年,他一直在筹备音乐剧《红楼梦》。每次想起《红楼梦》,王立平总觉得余情未了、意犹未尽。“电视剧和音乐剧的谱曲感觉很不一样”。

  为了让年轻观众喜欢,他关注了很多国内外的音乐剧演出。“形式上会借鉴西方优秀作品,但底子一定是本土的、民族的。”王立平透露,“这部剧里将会出现真正的中国咏叹调。”

  王立平始终坚称,他的音乐追求的从不是“绕梁三日”,而是“绕梁三十年”。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已流行37年,他期待音乐剧《红楼梦》会陪伴观众走向下一个30年。

  (本报记者 刘江伟)(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