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京中轴线寻“龙”:谁在守护“中轴线第一桥”?

发布时间:2024-12-30 12:45:33 来源: sp20241230

   中新社 北京2月6日电 题:漫步北京中轴线寻“龙”:谁在守护“中轴线第一桥”?

   中新社 记者 吕少威

  在北京中轴线与京杭大运河交会处有一颗“文化明珠”,为元代延续至今的万宁桥。其横亘南北、跨越古今,尔来七百余载,被誉为“中轴线第一桥”。如今,这里还能寻到6尊古代镇水神兽雕像,据称为龙生九子之一的“蚣蝮”。

1月31日,游人、车辆在万宁桥上通行。 中新社 记者 吕少威 摄

  城因河兴,河因桥通。相传“蚣蝮”肚大口阔,生性喜水,能消水患,是吉祥之物,在古代常随桥闸而建。记者走近去看,多个镇水神兽虽历数百年却保存较完好,只见它们身披鳞甲,长尾回蜷,头部探向水面,眼睛紧盯着河道,不怒而自威。

  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吴文涛告诉记者,6尊镇水神兽中有4尊在桥西侧,分别分布在河道的南北两岸,每侧水上、水下各一尊,中间还有一龙珠。

  寒冬时节,厚厚的冰层覆盖河道,无法看到水下镇水神兽模样。吴文涛说,这些镇水神兽不仅是装饰,在古代还身兼测试水位的“要职”。当水位淹没镇水神兽爪子时,提示为高水位,要做好防洪准备;当水位降至水下镇水神兽头部时,提示水位太低,不利于行船;而当水位恰巧达到龙珠时,说明水位正常。

1月31日,万宁桥西侧的一处镇水神兽石雕。 中新社 记者 吕少威 摄

  伫立在万宁桥上,向北望是庄严的钟鼓楼,向南望是雄伟的故宫建筑群,中轴线的壮美浮现在眼前。民间有说法,“先有万宁桥,后有中轴线”。对此,吴文涛谈道,北京中轴线的源起是元大都中轴线,元大都设计者刘秉忠围绕什刹海附近(时称积水潭或海子)的大片水域来布局,在海子的东北岸设立中心台,作为全城的几何中心;将水面向东突出的最边缘点,也就是万宁桥所在的位置作为大都城中轴线的基点,将中心台—万宁桥的连接线向南北延伸形成了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为后来的明清两朝所继承,支撑起北京城独有的壮美秩序。

  现虽为冬日,万宁桥上游人如织,汽车在平整的桥面上有序通行。吴文涛说,万宁桥作为一座单体石拱桥,是中国传统造桥技术的一个典型代表,不仅承担了陆上交通重任,同时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和水运枢纽。

  在隋唐南北大运河基础上,元朝对大运河进一步裁弯取直,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使大运河从通州直通江南。元朝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通过对北京地区水资源及地形的详细勘查,成功解决了从通州到大都城这一段的运输难题,城内积水潭成为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万宁桥下的澄清上闸(又名海子闸)则是漕船进入大运河终点的最后一道闸门。同时,万宁桥也是漕船离开积水潭码头必经的第一座桥梁。

2023年2月22日,万宁桥畔一个石制镇水神兽“俯瞰”下方尚未完全融冰的玉河。(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侯宇 摄

  20世纪90年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向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万宁桥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建议,在他吁请下,万宁桥得到了必要而恰当的保护。

  2000年,万宁桥的桥下整理出通惠河旧河道及相关遗迹,展现出万宁桥与东西两侧文化景观的内在联系,大大提升了其景观价值和文化意义。由此开辟出来的玉河遗址公园,明显改善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且成为市民游览、休憩的景点。

  2014年,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澄清上闸(万宁桥)成为大运河北京段4个遗产点之一。

  “如今,万宁桥的桥拱、栏板、望柱等已得到较好保护,但这还不够。”吴文涛坦言,应将万宁桥从繁重的交通压力下解放出来,加强对其周边的整治,进一步提升对其的保护和展示力度。

  时至傍晚,夕阳西下,万宁桥上依然车水马龙,周边景区、商铺人头攒动。春节即将到来,古老的万宁桥,静待着正北方的钟楼传来甲辰龙年的第一声钟鸣。(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