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3:47:36 来源: sp20241205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将主题定为“龙行龘龘 欣欣家国”,并以“龘”字作为主标识,“龘”这个生僻字,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络热词。各大媒体报道均称,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南朝梁代顾野王编纂的《玉篇》,音同“沓(dá)”,形容龙腾飞的样子,含义为昂扬而热烈。然而,这个字真见于梁代《玉篇》吗?
《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以楷书建立字头、辨析形义的字典,现存两个系统:一是北宋陈彭年等重修的《大广益会玉篇》(刊本),一是散藏海外的原本《玉篇》残卷(写本)。前者是全本,又称为“广益本《玉篇》”“宋本《玉篇》”,但历经多次增字减注的删改,较《玉篇》原貌已有较大变化。后者现存七卷,清末由学者杨守敬、罗振玉等在日本先后发现,陆续影印公布,虽然仅占原书八分之一的篇幅,但释义完备,引证宏富,且保留了大量的顾野王案语,堪称梁代的“故训汇纂”,通常称为“原本《玉篇》”“《玉篇》零卷”。
《玉篇》由“原本”到“宋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删除了大量的释义书证,比如“方”字,原本《玉篇》标出读音“甫芒反”,之后引证《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左传》《论语》《国语》《史记》《说文》《广雅》等书的故训资料,释义长达500余字,但到了宋本《玉篇》里,只剩12个字:“甫芒切。法术也。《说文》云:‘併船也。’”其次是宋本增加了大量原本的未收字,比如车部原本175字,宋本248字;阜部原本143字,宋本193字;糸部原本392字,宋本459字等等,可见宋本增字之多,像今天的常用汉字“软”“陡”“纹”产生时代较晚,都在宋本新增字之列。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玉篇》因为编纂于南朝梁代,所以严格避梁讳,传世的“糸”部写卷完整,毫无残缺,却没收“统”“纲”二字,这是因为要避萧统、萧纲的名讳,到了宋本里,在“糸”部末尾的新增字里补进了这两个字。(详参拙文《古代字书中的阙字避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5日A5版)除了这些“增字减注”的变化以外,宋本《玉篇》的反切表述也有变化,如上文举例的“方”字,原本作“甫芒反”,宋本作“甫芒切”。
回到《玉篇》卷二十三“龙”部来看,宋本共收字8个,最后一字是“龘”,《康熙字典》引《玉篇》“音沓,龙行龘龘也”,正源于此。遗憾的是原本《玉篇》“龙”部残缺,似乎无从探晓原本有没有“龘”字,但其实是可以推考的。公元8世纪左右的日本学者空海,曾据原本《玉篇》等材料编纂过一部中文字书《篆隶万象名义》,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辞书。通过与原本《玉篇》残卷对应部分的比较来看,《篆隶万象名义》的部目次第与原本《玉篇》完全吻合,几乎就是原本《玉篇》的删节版。《篆隶万象名义》“龙”部收字6个,最后一字是“龖”,不仅没有收宋本《玉篇》“龙”部最后一字“龘”,连“龘”字前面的一个字“(见上图)”也没收。此外,公元9世纪的日本学者昌住曾编纂一部辞书《新撰字镜》,也大量地利用了《玉篇》材料,且很多地方比《篆隶万象名义》更接近今天所见的原本《玉篇》残卷,其中也没有收“龘”,可知昌住所见的《玉篇》应当也是没有“龘”字的。
因此,我们认为“龘”字并不见于梁代顾野王编纂的《玉篇》。那“龘”字是什么时候增入《玉篇》的呢?遍检传世典籍,在北宋以前“龘”并没有文献用字。《大广益会玉篇》的序言中提到“唐上元元年甲戌岁四月十三日,南国处士富春孙强增加字”,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就是说宋本《玉篇》的新增字很多都是唐代孙强增入的,“龘”字被增入《玉篇》的时间上限最早可能是唐代,当然也不排除是到了北宋重修《玉篇》时才被增入的。
(作者:苏芃,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编:罗知之、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