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模式”来了!如何保护我们的心血管?

发布时间:2024-11-16 11:59:46 来源: sp20241116

  受今冬以来最强寒潮天气过程影响,近几日,我国南北方部分城市气温相继“大跳水”。低气温叠加大温差,不仅容易加重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甚至可能诱发猝死。

  冬至伊始,阳气生发,我们应如何利用这段时间科学有效地保养心血管呢?

  低温外加大温差,心血管也遭不住

  心血管疾病存在较为显著的季节差异,而血压降幅是临床重要的参考值。通常夏天症状会缓解,血压回落;秋冬症状则加重,血压升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任川向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介绍,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在冬季气温大幅降低的情况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且饮水量相对高温天气一般会有所减少,导致血液稠度增加,随之血栓风险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冬季进补往往会提上日程,以应对天气给身体带来的影响,然而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而言,却隐含着风险。

  任川指出,冬季进补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并非适合所有人。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过度地摄入大鱼大肉或补品等滋补的食物,反而会增加身体的负担,带来高血脂的风险。如此一来,我们的心血管不仅要承担盲目进补引起的高血脂伤害,而且低温条件下各类病毒、细菌较为活跃,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相应地大幅度上升,抵抗力较弱的群体可能会引起并发症,心衰、慢阻肺患者的症状也会因此加重、反复住院,让心血管备受折磨。

  心血管疾病一旦发作,往往留给我们的时间都非常有限,该如何及时读懂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

  任川说,考虑到低气温叠加大温差易突发心血管疾病症状,普通人群如果自觉出现胸疼、心悸、头晕、反复失眠、呼吸困难、胸口有压迫感等现象,应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心肌梗死药物治疗也不能一概而论。”任川强调,市面上常规的心血管疾病用药和急救药物,如果与个人病症不符,救治效果可能南辕北辙,反倒带来严重伤害。因此,若有上述不适现象,就诊后明确病因,由医生推荐使用哪些种类的常备急救药物。如发生急症,应用急救药品前需要测量血压及脉率,上述两项指标数值均处于低位时,应避免使用硝酸甘油。

  冬至养心,医养结合

  俗话有云,“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冬至进九”。每逢冬至时节,阴阳二气发生关键变化,这天虽然阴气处于最高值,却也是阳气生发之始。若抓住这个时机调理休养自身机能,可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纪委书记徐浩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在传统中医里面,“心”被视作君主之官,因此所谓“心主神明”,意味着把心脏置于密切连接人体五脏六腑最主要的位置。从另一层面来看,养心之所以发挥着关键作用,正因为“心”也主导着人体的经脉、血脉。

  在徐浩看来,最好多复盘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认是否有长期服药的必要;二是药物可否适当减量、减毒,甚至停用,或是转向食补;三是如果一定需要长期服药,则坚持定期监测,尽可能降低对肝肾等其他器官的不良影响。

  徐浩强调,无论是心血管病患者,还是其他人群,构建起结合自然之道调理身心的意识,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注重保养是更为科学、有效、低成本的诊治方式,而非身体一出现问题就仅仅靠药物治疗、维持。

  候鸟式过冬当“心”踩雷,这些误区要注意

  虽然相较于一味地依赖药物救治、控制心血管疾病,从食疗、休养等方面着手预防和调理才是长久之计,但仍有一些误区需要尤为留意。

  例如,候鸟式迁居过冬难以起到关键作用。任川解释道,这是由于大部南方城市冬天也“十分湿冷”,并不利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休养。若冬天想要采取与候鸟迁徙一样的居住方式,最好选择气温常年在20度及以上的地区,这个温度对心血管的保养、血压的稳定、呼吸道疾病的减少等方面都有利。

  任川提醒,如果短时间内在寒冷和温暖地区频繁往返,会增加温差刺激的机会。有的人即便身处南方,但气温也在零度左右,室内温度不如北方温暖。因此,在做好保护措施的前提下,习惯北方生活的患者可以着重考虑更加稳定地留在本地。

  “管住嘴、迈开腿”是自古传下来的养生两大“法宝”。但运动也要有度,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础病的群体,则需更为谨慎。

  专家建议,每天适量、规律地保持运动,避免“周末集中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延长热身时间,以增加关节灵活度和肌肉弹性,减少运动损伤;延后晨练时间,以防过低温度诱发心血管事件;增加整理运动时间,从而增加心血管的适应性。

  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涉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等多种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规划运动安排时,最好听取一下专业医生的意见。(文/赵斌 徐豫)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