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古城近悦远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27 12:18:46 来源: sp20241127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为古城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一座城门、一条老街到一座古城,古韵悠长、近悦远来的故事里,洋溢着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相合的文化自信。

  【目标】“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市考察时指出

  【坐标】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城墙永宁门

  文物巡查管理员寇重辉这几天特别忙。

  “2月2日,西安城墙景区将在永宁门点亮龙年花灯,我们要加紧对这段城墙进行巡查。”寇重辉有着8年的“巡城”经验,“重点是提前干预、降低风险,比如当监测到地铁某一段震动频率对城墙可能造成影响,我们就会要求地铁行至这一段时减速。”

  8000多个监测点位守护着城墙的安危,确保附近各种活动都在不超过城墙最大承载量的情况下展开。

  始建于隋唐、扩建于明代的西安城墙全长13.74公里,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仿佛一位坚毅威武的卫士,千百年来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年近七旬的西安市民张培林还记得她青年时代西安城墙的样子。那是大约半个世纪前,西安城墙的墙体残垣断壁、墙头杂草丛生、墙根堆着垃圾。永宁门是西安的主城门之一,虽然保存较为完整,却也斑驳衰败。

  如今,永宁门已不是张培林记忆中的模样。清晨,吊桥缓缓放下,金甲武士从城墙内阔步而出;傍晚,城门周边华灯绽放,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打卡”留影。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城墙马拉松、新春灯会、非遗展演、健步走等文体活动。

  十多年时间、6万余张照片,西安市民韩存枝用镜头记录了西安城墙的变化。一开始聚焦景,见证了护城河水由浊到清,环城公园由乱到治。如今她更爱拍人,记录游客汉服飘飘、花钿灼灼,年轻人在城墙上跑步、骑行,似与千余年前的古都隔着历史长河于此相约。

  从军事防御设施,到国宝级文物,再到城市公共空间、文化空间。城门之变折射保护理念之变。城墙内,是老西安的烟火人间;城墙外,是现代城市的流光溢彩。完整贯通的城垣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共生。

  张培林爱在城墙脚下的环城公园散步,说起西安城墙她如数家珍:“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是西安城墙四个主城门的名字。各取一字便合成‘长安永安’,这正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目标】“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

  【坐标】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

  早晨7点多,平江路刚刚苏醒。

  58岁的姚志俭帮5岁的小孙女梳洗打扮好,吃好早饭。从东升里出发,沿着清澈河道,穿过高矮古树、经过错落老屋,祖孙俩手牵手步行10分钟,来到幼儿园门口。

  短暂的上下学路上,姚志俭总会和小孙女讲起平江路上的风云:钮家巷3号是清乾隆年间状元潘世恩故居,大儒巷是为了纪念明代大儒王敬臣而命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故居在顾家花园……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平江路全长1606米,北接拙政园,南眺罗汉院双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有各级文保单位20处、控制保护建筑45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阮湧三出生在苏州钮家巷。年近八旬的他带领着年轻人探访老街老巷,推开一扇扇门,拜访一个个久远的故事,悬桥巷、狮林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卫道观前……实地走访,让记载在书本上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活。

  既是受益者,也是传承人。姚志俭与阮湧三,作为至今仍居住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1.3万原住民的代表,身上体现着古城苏州对待历史文脉的态度。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不仅要护住物,还要留住人,更要涵养文化的魂。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藏身平江河畔的琵琶语评弹艺术馆,慕名而来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只为听一曲吴语《声声慢》。一小时节目,两组演员4个人,每天演出6到7场,几乎场场爆满。

  “叮铃铃……”上课铃响起,紧挨平江路的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每周五下午的社团活动开始了。昆曲、评弹、竹刻、碑拓等非遗主题社团多种多样,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传承的种子。

  “物”的保护、“艺”的传承、“人”的培养……平江路充沛的文化张力吸引着天南地北的人们。据统计,2024年元旦假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日均客流量11.4万人次,比2023年元旦假期上升234%。

  【目标】“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坐标】山西省平遥古城

  1月26日,王龙飞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庆祝平遥古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顺利通过现场竣工验收。高兴的不仅有他这个项目副总指挥,还有至今仍生活在古城内的人们。

  58岁的杨晓东住在窑场街37号,15年前他修缮了家里三进院落的历史建筑,开了一家民宿客栈。之前,他家门口的下水井一到夏天就返味儿,旅游旺季时断电、水流小等问题给生活带来不便。

  “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现在家里能洗热水澡,有水冲厕所,还有空调制冷取暖。”杨晓东说,每到夏天他喜欢坐在四合院里喝茶乘凉,和游客们聊古城的前世今生,谈到兴起时会自豪地强调:“我们的古城还是一座‘活’着的城。”

  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之一。经过2800余年洗礼,2.2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保存着300余处文物、近4000处传统建筑。青砖黛瓦的古城里,大量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活态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遥城墙得到抢险加固,历史建筑陆续得以维护,古城违建整治长效机制建立。与此同时,一项项民生改善措施扎实推进:古城外围建成迎薰公园、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古城内清零商户燃煤锅炉,修建现代化旅游厕所,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电力、通信、给水、雨水、污水等综合管线提升和道路改造工程逐一完善。

  古城在保护中岁月静好,文化在发展中日益繁荣。平遥城墙外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又见平遥》上演着晋商的信义传奇;平遥牛肉和推光漆器2023年实现产值29.6亿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中发扬光大;2023年古城接待游客909万人,门票收入1.2亿元……

  平遥古城是沉淀的历史,也是“烟火气”的现在;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中的风景。“活着的古城”见证历史与当代相得益彰,也传递出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记者手记】

  如何让古城传承历史文脉、近悦远来,除了一丝不苟保护、原汁原味承袭,西安永宁门、苏州平江路和平遥古城的人与事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有边界,历史建筑有形态,但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却是无形的。无论你来自天南海北,都能从中品出诗意与雅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我们在采访中深切地体会到,总书记深刻指明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也让每个中国人都将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浸润心间,优秀文化的精华神髓必将在人们的内心永久留存。

  城市因人而生动,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目标,不仅要留住古城的“形”,更要传承内在的“神”,形神兼备、心领神会,方能生生不息。

领衔记者:刘亢

记者:蒋芳、杨一苗、王学涛

出品:霍小光

监制:张晓松

策划:王曙晖、李鲲、蒋芳

编辑:王曙晖、贾真、白纯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新华社)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