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胖宝宝”的海上家园

发布时间:2024-11-17 04:57:20 来源: sp20241117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7月渤海湾畔的大连,海风送爽,天阔云舒。在大连市西部的渤海岸线大部海域,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西太平洋斑海豹(以下简称“斑海豹”)精心守护着一片海上家园。

成群的斑海豹在保护区蚂蚁岛上岸点“日光浴”。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供图

  斑海豹是唯一能在中国海域进行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渤海辽东湾繁殖区的这些“胖宝宝”与世界其他繁殖区的斑海豹缺乏遗传基因交流,属于世界范围内斑海豹独立进化的一个分支,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在保护上具有重要意义。

  1992年大连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市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1月,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里有浮游植物39种、浮游动物37种、游泳动物75种,保护区海域共记录到珍稀濒危海洋哺乳动物8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海豹、长须鲸、小须鲸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亚江豚、虎鲸、伪虎鲸、真海豚、瓶鼻海豚等。保护区是斑海豹跨海洄游路线上的重要位置之一,拥有5619.75平方公里的辽阔海域面积,在大连半岛渤海一侧勾勒出长达370余公里的蜿蜒岸线。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斑海豹及其生态环境。

斑海豹在水面上运动。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供图

  日前,记者跟随旅顺双岛管理站站长郝国生等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对旅顺口区范围内的保护区岸线进行巡护。

  巡护队伍首先来到旅顺口区大甸子村西湖咀“旅顺将军石”旁,巡查保护区海岸线一侧南段起点——“001”号界碑。行走在几乎空无一人的岸滩,身侧是亿万年海风海浪所侵蚀的悬崖峭壁,一行人踩着乱石一路向北。徒步前行约30分钟,抵达“001”号界碑处。郝国生发现,界碑靠海一侧的地面被海浪冲击导致底座有一小部分悬空。“今年年初到这里巡护时还是完好的,可能与前段时间的大风大浪天气有关。我们将上报保护区管理局,及时进行修复。”郝国生说。

岸上的斑海豹。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陆地巡护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可能对保护区海岸线生态构成损害的人类活动行为。我们负责从旅顺至长兴岛段岸线的巡护,共有56块保护区界碑,每一块界碑的位置我都熟悉。不过和去‘001号’的情况类似,到一些界碑的路并不好走……进行一次完整的岸线巡护大概需要两天。”在双岛管理站连续工作五六年的郝国生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会定期乘坐船只前往保护区内一些上岸点进行观察巡护;冬春季节,会协同执法部门在海上对过往渔船是否偷捕斑海豹进行检查。”

被救助的斑海豹,携带卫星标记设备,被放归大海。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洋珍稀动物保护团队长期为保护区斑海豹研究与救助提供科研技术支撑,并多次参与保护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研究室主任田甲申介绍,每年11—12月,斑海豹陆续穿越渤海海峡,主要经大连老铁山水道和山东坨叽水道进入渤海;翌年1—2月,在渤海辽东湾传统繁殖地繁殖,3—4月,在盘锦的辽河口、大连的虎平岛和蚂蚁岛及山东庙岛群岛四处主要上岸点,栖息、换毛、休息、育肥、觅食等。5月上中旬,渤海海域能观测到的斑海豹逐渐减少,斑海豹种群经老铁山水道和庙岛群岛离开渤海游向韩国白翎岛海域,部分个体经朝鲜海峡游向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湾或更远的鞑靼海峡海域。

  “都7月8日了,在这里还能看到斑海豹……”在海洋皮划艇运动爱好者贾宇骄拍摄的这段小视频中,可以看到几只斑海豹“警惕”地从海面“露头”。贾宇骄说,从2020年至今,他已经近20次划着皮划艇前往蚂蚁岛海域,“回回都能看到斑海豹”。

  科研人员近几年调查发现,6—10月,在盘锦辽河口、大连虎平岛和蚂蚁岛、山东庙岛群岛上岸点,有个别斑海豹滞留未离。田甲申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保护,保护区海洋资源丰富,没有天敌的打扰,或许这正是一些斑海豹得以安心留下的重要原因。

  据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史晓明介绍,在2022年的调查工作中,巡护人员在蚂蚁岛石线礁及附近海域一次性观察到斑海豹207头,达到近年来大连海域斑海豹集中上岸点单次最大观测量。经近年来不断努力保护种群、修复渤海生态环境,斑海豹种群数量已由保护区建立之初的不足1000头,逐步恢复到目前的2000头左右,且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为了守护好斑海豹的绿色家园,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人防+技防”的防控手段,不断强化保护区管理建设。“目前,我们的远程监控系统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建成后,能够实现对保护区沿岸重点区域及斑海豹集中上岸点的远程实时监测,有力弥补传统人工巡护短板。另外,我们还计划建设科研救助中心和宣传教育展馆,为斑海豹科研救助和保护宣传工作夯实基础。”史晓明说。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琳 本报通讯员 智曼卿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