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金声丨国产邮轮首航,中国造船还将创造多少“可能”?

发布时间:2024-11-19 04:36:27 来源: sp20241119

2024年新年第一天,一声响亮的汽笛,响彻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首艘“中国造”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这里出发,驶向蔚蓝大海,开启了商业首航。大型邮轮,又一颗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被我国成功摘取。

长323.6米、宽37.2米,全船2500万个零部件,数量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列车的13倍,总电缆布置长度达4200公里,相当于从上海至拉萨的距离……看看“爱达·魔都号”的技术数据,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型邮轮是目前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年前中国船企负责人参观欧洲邮轮船厂时直呼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2013年10月项目启动到如今开启商业首航,中国造船人“十年磨一剑”,通过引进消化加自主创新,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内装工程和系统集成等阶段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成功打造出这座“移动的海上城市”,硬是把“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新时代以来,中国造船业实现多点突破,已经具备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2018年,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命名交付;2019年,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交付海军;2020年,全球首艘2.3万标箱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2022年,24116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出坞……

出色的技术实力,造就了亮眼的市场表现。中国的船舶产品出口到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1至11月,中国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0.1%、65.9%、53.4%,中国作为全球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持续巩固。

一个个“不可能”是如何变为“可能”的?

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造船业零部件多、供应链长、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等50多个行业,考验着一个国家的供应链能力和产业水平。中国产业体系齐全,配套能力完善,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为造船业发展提供了充足底气。这几年,殷瓦钢等特殊钢种就在钢铁、船舶等行业的共同努力下相继研发出来。船用主机、锅炉、起重机等配套设备的装船率也在持续提高,“中国造”的成色正越来越足。

也离不开中国企业的坚强定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深受牵连的全球船舶行业步入长达10年的下行周期,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企业连续生产面临严峻挑战。面临挑战和压力,中国造船企业并未“失落”,而是坚定信心、挺起精神、勠力创新,相继攻克一系列先进船型的技术难关,最终在迎来行业上行周期之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新的起点,新的出发。首艘邮轮开启商业首航之后,中国造船还将创造多少“可能”?

眼下,就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20多公里外,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厂区内,2022年8月开工的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正紧张建造。

业内人士介绍,有了首制船积累的技术经验,第二艘将更加“轻车熟路”,建造工时有望降低20%。更为关键的是,“中国造”邮轮将有力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要知道,目前中国传统的民用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与大型邮轮供应链的重合度仅有20%。这样的差距也意味着潜力。随着邮轮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邮轮的批量化、系列化建造,中国邮轮的全产业链水平还将不断提升。

对世界上喜爱邮轮旅游的人们来说,这也是个值得期待的好消息:随着中国邮轮产业规模增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全球邮轮旅游的热度和服务质量想必会越来越高。

“中国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攀登,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从邮轮到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覆盖地球表面积71%的辽阔海洋,为人类造船提供了广阔舞台。相信中国造船还将不断创造一个个新奇迹,发展自己,惠及世界。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