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3:51:01 来源: sp20241119
从一个博物院、一条中轴线、一场演出看文化传承发展
赓续历史文脉 建设文化强国(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游人如织。何尊、逨盘等珍贵青铜器,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青铜铸文明——周秦文明之光》展览向观众生动展示青铜文化和历史。
今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时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开创了新的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个博物院
文脉赓续,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远远望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青铜色的圆形建筑与黄色的高台门阙相结合,体现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展览“宅兹中国”单元,只展出了一件镇院之宝——何尊。灯光下,只见何尊造型大气、纹饰古朴。慕名而来的观众围在展柜旁,细细欣赏着这件文物。讲解员何瑞雪轻声向观众解说:“何是器物主人的名字,尊是盛酒器。何尊底下刻有铭文‘宅兹中国’。这也是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文物。”
指向一旁图文并茂的展板,何瑞雪继续说:“何尊铭文中的‘德’,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心’字底,代表道德的含义。”
“通过参观,我们对青铜的器型、纹饰、文化内涵有了深入了解,孩子们更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浙江金华的观众陈佳说。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说,希望通过独具特色的展览,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弘扬青铜文化的当代价值,宣传阐释好独树一帜的青铜文明。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2023年,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全年举办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不仅是“博物馆热”,“考古热”“非遗热”“汉服热”等方兴未艾。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非遗保护利用形成热潮,不断激发人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批复实施520余项主动性考古项目,90余家考古机构、科研院所与高校的110余支队伍积极参与其中,“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华文明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全国设立6700多家非遗工坊,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不断提升……人们从悠悠5000多年中华文明中获得滋养,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
一条中轴线
活化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来自北京市回民学校的初中生闫家齐骑着自行车,从鼓楼到永定门,挨个“打卡”了北京中轴线沿线建筑。当走进先农坛、登上观耕台,他深深地被古代建筑之美所震撼。打开微信“云上中轴”小程序,他拍摄上传了先农坛的界桩图片,并在巡检报告中写下“一切正常”。“通过参观、参与,我可以反映有没有乱涂乱画、结构破损等情况。我还告诉了很多同学,希望一起保护好北京中轴线。”闫家齐说。
通过线上加入北京中轴线遗产守护人行列,市民和游客化身为“数字打更人”,可以拍照上传北京中轴线建筑和文物巡检报告,在领略历史文化魅力的同时,还能为北京中轴线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数字中轴”建设的一部分。
今年,历经12年申遗保护之路,“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数字中轴”建设系统、完整阐述北京中轴线背后丰富的物理、历史和文化信息,探索中轴线数字资源在多元场景中活化应用。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说:“数字科技成为一道桥梁,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瑰宝,创新呈现于世人眼前。”
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不断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赢得世界关注。
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不断守正创新,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阅读与演习馆·徐州馆开展主题研学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机甲文创让观众通过亲手组装体验青铜文化,敦煌研究院“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带来线上知识讲解和线下VR体验……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新实践,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结合,让人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只此青绿》《何以中国》《后浪》……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呈现中华文明浓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描摹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通过在活化利用、传承创新上的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绽放璀璨的光芒。
一场演出
惠民润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你到我家五年长,五年光景梦一场。”在浙江嵊州举办的乡村越剧联赛决赛现场,面对50多名大众评审、上千名观众,来自嵊州三江街道的理发师罗雪洪,唱起越剧《祥林嫂》选段。
第一次面对这么多观众,罗雪洪难免有些紧张。“虽然我是业余演员,但我牢记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雪萍对我的指导,很快进入状态,越唱越‘走心’。”罗雪洪说。当晚,包括罗雪洪在内的8名“草根”越剧爱好者,在4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的带领下,登上舞台比拼。几经角逐,罗雪洪最终获得了冠军。
“‘村越’面向非专业的大众票友,通过擂台赛的形式,挖掘、培养越剧人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嵊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史向俊介绍。
比赛通过线下演出和线上直播,获得了广泛关注,也让罗雪洪从理发师成为“草根明星”。“以前都是自学,通过比赛,我接触了不同越剧流派,唱戏的节奏、台风都进步了很多。”罗雪洪说。如今,罗雪洪跟戏迷朋友一起排演了很多剧目,还参加了第二届“村越”比赛。
通过“村越”、中国民间越剧节、全国越剧戏迷大会、全国新创越剧大展演等节庆和展演活动,越剧诞生地嵊州让戏曲艺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截至目前,嵊州有越剧戏迷角近百个,每年在乡村、社区开展活动近3000场,惠及群众62万余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推动文化惠民、育人、润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增强获得感、幸福感,还增强了人们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召开,深刻阐述“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发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强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的出台,为文化传承发展保驾护航。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中华儿女的志气、骨气、底气,愈加昂扬。
新征程上,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人民日报 记者 王 珏)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