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2:24:36 来源: sp20241228
忘记如何组织文字逻辑、忘记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情绪和观点——
38万网友互助摆脱“文字失语症”
如今,5G冲浪都跟不上网友造梗的速度,五花八门的表情包已成聊天必备,群友动辄“斗图”,神评论更是搅动流量,但“张口词穷”也逐渐成为网友的痛点,赞美只能想到yyds(永远的神),万物皆可“绝绝子”,“绝望的文盲”成为反面教材。记者注意到,在豆瓣上就有一个“失语者互助联盟”,有38万人之多,在这里他们坚持咬文嚼字,互相督促对方日常多多阅读、写作,以此摆脱“文字失语症”的困扰。
实习生 罗嘉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如何说“我爱你”“好幸福”难倒网友
不少习惯于使用网络用语的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越来越贫乏,他们担忧自己患上了“文字失语症”。“文字失语症”也被称为“语言贫乏症”,是指无法用逻辑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想法的现象。
翻看“失语者互助联盟”热帖,大家讨论的话题五花八门,有人分享最近喜欢读的书摘,也有描写练习,还有进行表达求助。网友集思广益给出的答案也来源广泛,既有网络俏皮,也有引经据典。比如“在你们心中,最能形容暗恋的文字是?”的提问下,有网友回复“不怪你不明白藏在海底的波光粼粼,我怪的是海风的词不达意。”还有人形容是“背地里盖一座城堡”“你本无意穿堂风,偏偏孤倨引山洪”,也有人用古诗表达,“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面对请以你的风格翻译“我爱你”这样的题目,不少网友直接表示“算了”,还有人表示“内容不可见”,还有人说“我没法儿用自己的话表达那种想又怕的模糊的爱。”还有人说,“这个世界挺无聊的,但你很有意思。”“和你在一起变老,应该很有趣吧。”
有一些求助很实际,就是生活表达会遇到的问题。有网友表示,和不熟的网友聊天,“姐妹”这个称呼有替代词吗?遇到真诚交心但暂不熟悉的伙伴,如何称呼既显得亲和又不失真诚庄重呢?这个提问引发共鸣,一些网友表示,也有类似烦恼。对此,许多人提名“朋友”“友友”“铁子”“宝”,但也有网友认为,“感觉大家说的一些网络热词都会有一点点轻佻”,接受不了“小姐姐”“小哥哥”这种,有些人不会给通用的称呼,直接说“你好”就行。
有网友表示苦恼,“我发现我的词语好匮乏,看完演唱会说好幸福,和好朋友一起拍照说好幸福,下班躺到自己的小床上也说好幸福,想问问有什么其他的表达吗?”再比如“睡个好觉”有没有更高级的说法?有网友支招“与周公漫谈”。这种交流的过程看来挺有趣,但也反映出网友苦于不知如何表达细腻的感受,不知如何有文采地示爱,在网络表情包之外如何进行社交。
“文字失语者联盟”通过文字互相疗愈
记者了解到,豆瓣平台“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成立于2021年1月,目前共有超过38万名“话痨”加入。小组成员正通过参与语言文字的表达练习,希望借此摆脱“文字失语症”的困扰,找回表达多样性的能力。
“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简介写道:“长久以来,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希望每一个文字失语者能在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
事实上,该“联盟”更像是当代年轻人为提升语言文字能力开展的“自救”行动,而它不过是这个时代年轻人面对语言贫乏窘境的缩影。在近日一项媒体调查中,1333名受访青年里,超半数感觉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47.1%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俏皮式、圈层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显然并不适用于很多线下场合。
一名在读研究生说,偶然关注到这个讨论组,因为自己在生活中也有用语言或文字难以精确表达感受和想法、语言匮乏、只能想到用“梗”或网络流行语表达的情况,所以很有共鸣感。往往在编写一段话的时候绞尽脑汁,感叹过后就不了了之。“当看到豆瓣推荐栏中出现了‘文字失语’,便想到无数次经历过的那种有感受却无法表达的瞬间,立刻点了进去。我觉得自己找到了同类。”有网友告诉记者,围绕一张图片或一个瞬间描述一两句话,这是一种文字“复健”活动,相比起系统性的写作训练,这种方式更轻便,也更适合生活忙碌的人,而且没有表达负担。
年轻人如何走出所谓“文字困境”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立中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首先,“文字失语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部分年轻人运用标准语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的确有所下降。“文字失语症”的说法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一是程度上远未达到某些人认为的‘失语’那样,二是范围上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普遍的下降,有部分人包括年轻人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如果要讨论“文字失语症”的原因,陈立中表示,第一是信息化时代导致了社会的不完全分化,小众化现象日益加剧,交际活动越来越趋于“群化”“圈化”,与群内或圈内的人可能无话不说或者有说不完的话,与群外或圈外的人“话不投机半句多”,你认为某人语言能力很差,但是他在自己的群内或圈内可能是个能言善辞的“话痨”;第二是信息时代导致了生活节奏的加速度,交际活动因而更讲究效率,表情包、流行语之类适应了这种快节奏而得以频繁使用,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语言能力的下降,但是一旦交际活动主要依赖于此,导致自然语言使用受限,时间一长语言能力难免会受到影响;第三是信息时代面对面的交流大为减少,屏幕交流主要依赖于文字和符号,时间一长语言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第四是从幼儿到中小学阶段,学校教育重书面、轻口语的倾向严重,而在书面语教育中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应该怎么阅读、怎么理解、怎么写作,这些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不能自如,缺乏个性和文采。
词语有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语言有流变发展的必然过程,对于网言网语泛滥带来的“文字失语症”等现象,我们或许不必过于惶恐,但认清问题、对抗惰性,十分必要。
记者采访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石晶晶,她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词穷”背后,是互联网语言对现代汉语典范表达的侵蚀。网络语言丰富但也简化了我们本身的语言,“不假思索”地使用流行语,会让人产生某种惰性,钝化掉了一些我们个人的感受。同时,网络搜索愈加便捷,找资料、作策划、写报告“一键直达”,生成式AI突破性发展,高度的智能化对传统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方式已经展现出一定替代性。有专家认为,如果人类自己再懒于思考、钝于表达,一些岗位被AI替代就不是危言耸听了。
石教授认为,年轻人在改善“文字失语”的问题上,可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评论性文章,学习纯洁的汉语。同时也要自己多表达,“尝试将自己对身边事的感受写出来,哪怕只是发个十几行的朋友圈,也要多与现实中的人面对面交流沟通。”对于豆瓣平台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她表示如果表达练习的内容良好,文字互助能够落实,这样的联盟是很不错的,如果描述能够深入一个层次,相信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年轻人的文字能力,发挥这个联盟更大的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张鹏认为,随着语言文字表达自我需求的提升,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用时也是方恨少,这个时候出现这样的“互助”,就是鼓励大家能够做从无到有的表达,做一些自我心情、自我状态的表达,这是好事儿。(扬子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