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2:41:08 来源: sp20241123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望来时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伴随着共和国一同成长,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的奇迹,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铸就了不平凡的75年。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打造世界领先的绿色智能炼化企业”,是党中央的殷切嘱托,也是中国石化的核心职责和光荣使命。
自成立之始,中国石化肩负“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使命担当,坚定服务国家战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为振兴我国石化工业、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卓越贡献,走出了一条不负重托、勇攀高峰的改革发展之路。
牢记嘱托 勇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排头兵
初秋的黄河三角洲,黄蓝交汇、五彩斑斓,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绝美画卷。
60年前,中国的第一口千吨井——坨11井在黄河三角洲的济阳坳陷胜利村构造上诞生。自此,三万里河东入海处,一批批高产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60年后的今天,同样在这里,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正高效推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开辟了资源接替新阵地。
从千吨井到示范区,既是中国石化端牢能源饭碗的不懈拼搏奋斗,也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坚定不移向更深、更致密、更复杂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进军,在西北地区率先启动“深地工程”、落实4个亿吨级规模储量区,在大西南建成中国首个商业开发的百亿方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在渤海之滨高效建设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国内油气当量产量连续6年保持箭头向上、连创历史新高……近年来,中国石化持续提升能源供给能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石化力量。
近十年,中国石化累计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1.2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2.35万亿立方米。坚持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与境外80多个国家开展油气贸易,2023年,中国石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原油贸易超2.3亿吨、LNG贸易超600万吨,开放条件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石化坚定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核心职责,大力实施七年行动计划,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快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推动高水平国际能源合作,全面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建成全球最大加氢站网络,氢气加注量占全国40%左右;计建成地热供暖能力超9500万平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打造国内油气领域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建成投产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及配套的首条二氧化碳长距离输送管道……近年来,中国石化推动能源转型,努力构建氢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多种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积极构筑“油气+新能源”多能互补格局,加快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努力提供更安全、更洁净、更多元的能源保障。
保障能源安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中国石化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坚决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奋力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
矢志创新 勇当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家队
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中国石化作为国有重要骨干能源化工企业,重任在肩、使命光荣。一代代石化人怀着激扬进取之心、砥砺自强之志,接续攻坚世界级技术难题,全力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化始终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硕果累累,多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奋力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023年,中国石化科技研发总投入达277亿元,创历史新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
中国石化坚持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引导科技攻关向基础科学领域延伸,不断强化勘探开发理论、分子炼油、材料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布局,有力推动一批重大原创性突破:突破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使我国成为北美以外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打造形成国内领先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依靠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建设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芳烃成套技术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化工新材料2023年度创新产品上,中国石化7个产品榜上有名,为建设制造强国夯实“材料之基”。
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和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国石化积极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特色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中国石化创新联合体牵头数量位居央企前列,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数量居能源化工行业首位,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数量位居央企第一。
中国石化建立“十条龙”联合攻关机制,集聚公司科研、设计、生产、设备制造、工程建设和销售等全链条力量,打破单位、团队、专业、领域界限,累计完成200余项成套技术工业转化。
中国石化布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牵头建设氢能、特种纤维等创新联合体,与多家中央企业、高校院所等优势科研单位集智创新,集合精锐力量、汇集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实现技术快速突破和市场快速应用。
多年来,中国石化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堵点卡点,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赋能,打造有利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科研沃土。截至目前,中国石化拥有科研设计人员超2万名,其中40岁以下人员占比近50%,形成了由千名科研专家、万名青年科技人才、百个科技创新团队组成的科技创新大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
与此同时,一系列破除体制机制藩篱的改革正在中国石化全面铺开——
科技评价愈加多元。以北化院为例,他们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围绕“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规模放大—成果转化”科研全过程,不断丰富“多站式”科研专项激励,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
科研攻关打破制约。以催化剂公司为例,他们重塑产供销研体制机制,以“揭榜挂帅”和“点将配兵”方式组建攻关团队,给予团队负责人技术路线决策权、人员选配权、绩效分配权,打破束缚科研人员的条条框框。
更多科研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以工程院为例,他们积极探索专利创新成果“公司化”经营,将德州大陆架公司打造成专业化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推动新技术变样品为产品。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果,在国务院国资委“科改行动”专项考核中,北化院考核结果位列央企第一,催化剂公司连续4年被评为标杆,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竞相涌现。
踔厉奋发 勇当新型工业化先行军
三一重能巴彦淖尔零碳产业园内,等待运输的131米风电叶片如同一柄柄入鞘宝剑,正静待在风中的“亮剑”时刻。
这是全球最长的陆上风电叶片,采用上海石化生产的48K大丝束碳纤维制造而成,突破了传统玻璃纤维材料的性能极限,更好助力风电机运行。除了风电叶片,连续抽油杆、地铁列车车头罩、桥梁工程中的斜拉索,甚至是北京冬奥会火炬,都有上海石化碳纤维的身影。
锚定高端方向,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
曾经,每人一件“的确良”是石化人奋斗的目标;而今,研发生产高端产品成为石化人的新担当。聚焦航空燃料,镇海炼化成为国内第一家拥有3号喷气燃料、生物航煤和航空汽油三大航空燃料生产技术和能力的综合性石化企业,生产的生物航煤助力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蓝天。润滑油公司生产2000多种基础和高端润滑油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高铁、油轮、机械等领域,专门配备的空间特种润滑油脂护航嫦娥六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国石化始终坚持“基础+高端”“化工+材料”发展路线,以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化工产品核心竞争力。
锚定绿色低碳,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镇海炼化白鹭戏水,洛阳石化梅花鹿悠闲漫步,燕山石化苍鹭翱翔,一座座石化工厂变身“生态花园”。这是中国石化坚决守护绿水青山、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动例证。
近年来,中国石化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扎实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写就了一份成绩斐然的生态答卷。
为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中国石化制定实施《中国石化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实际开展碳达峰八大行动,累计打造117个碳中和示范项目,获得首届法兰克福中欧企业ESG最佳案例奖。
优化系统,改造设备,攻关技术,中国石化深入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和节水行动,多家炼化企业获评2023年度行业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标杆企业。2023年,中国石化共实施“能效提升”项目497个,节能86万吨标准煤,节能率2.2%。
锚定智能制造,数智化水平持续提升——
在天津石化,多维感知机器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利用红外成像和声音对装置“望闻问切”,通过5G将现场数据实时上传与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中国石化智能制造含金量逐渐提升。
中国石化坚持以智能制造赋能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数智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落地。目前建成投用16个智能炼化工厂,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10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企业报送的10个场景获评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10余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正引领行业数智化发展。
回望征途千山远,翘首前路万木春。中国石化将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矢志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动炼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踔厉奋发引领我国石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以实干担当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石化新篇章。
(责编:董童、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