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18:42:44 来源: sp20241115
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稻田公园内的“稻田桥下乐园”。 资料图片
伴随城市快速发展,高架桥应运而生,连接各个区域,疏解交通压力。与此同时,桥下空间成为公交场站、环卫仓储、临时停车的主要场地,部分作为绿化用地或闲置。这种利用方式主要以车为主,而非以人为主。围绕这一现象,近年来,政府部门、设计师、专家学者等各方愈加关注如何以创新设计让桥下“别有洞天”。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陆续出台关于桥下空间利用、设计、管理的办法,拓展了提升桥下空间功能与品质的思路,并推动完成了一批桥下空间的升级改造。以往不为人所注意的桥下空间,正在通过有机更新,成为具有审美性、人文性、生态性的美好空间。
从“断点”到“锚点”,通过设计“编织缝合”,优化交通。城市高架桥往往错综复杂,易产生周边行人过街难、换乘接驳慢等问题,是居民心中的通行“断点”。如何连接“断点”并使之成为亮点?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天宁寺桥桥下空间更新中,设计团队将其与周边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借助地面标识、色彩铺装区分、指示标牌等手段,打造安全便捷的慢行系统,使之成为织补老城功能、重塑城市肌理的有效抓手。在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萧甬铁路北仑支线地面废弃段、地铁轨道1号线和萧甬铁路高架段组成三条东西向平行发展的线性空间,彼此间的割裂使居民的出行需求难以释放。为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团队规划建设987高线公园,连接南北空间,同时贯通巷弄与场地间的路网断点,满足大众的出行与休闲需求。还有一些地方,借助人车分行的流线设计,增加桥下空间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在这些更新改造项目中,设计团队以多元手段“织补”片区、“缝合”城市,重建空间联系,为激活桥下空间筑牢基础。
从“公共”到“公众”,推动桥下空间功能升级,复合利用。桥下空间看似是与居民无关的“公共地带”,但若得到充分利用,也能成为居民休闲交往的共享空间。在上海市长宁区中环桥下空间更新中,设计团队将原本分离的三个桥下空间进行整体设计,释放出更多可供休闲、停车的复合服务空间,包含滨水漫步道、儿童活动场、服务驿站等,使曾经无人问津的区域一跃成为居民喜爱的公共空间。在宁波市潘火高架桥下,一座体育公园的诞生,也展示了桥下空间蕴藏的巨大潜力。潘火体育公园原本是一处渣土成堆的荒地,在改造中,设计团队将其定位为集全民健身、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体育公园,设置了羽毛球馆、篮球馆等场地,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方舒适的运动天地。事实证明,桥下空间设计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当城市“边角料”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成为人们喜爱的共享空间,在提升城市局部环境品质和功能的同时,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从“单色”到“多彩”,以艺术增添生机活力,彰显个性。城市桥下空间应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在桥下空间设计中,自然的色彩可以呼应周边的滨水绿地,沉稳的色彩可以彰显人文历史底蕴,明亮的色彩则可以连接年轻态的现代生活。在上海市江苏北路桥下空间更新改造中,设计团队以场地中的黄色燃气管为灵感,将各装置和结构都抽象设计为标志性的管道形态,并延续高饱和度的色彩涂刷,契合了项目名称“苏河超级管”。管道线性的几何肌理与明亮的色彩构成戏剧性的艺术效果,既强化了场地的工业感,也呼应了苏州河畔的工业发展史。充满艺术氛围的桥下空间,也是开展儿童美育的“第二课堂”。江苏省东氿大桥下的“舞蝶口袋公园”,以“1米高度”的儿童视角设计游戏区域和游憩设施,运用舒展的线条和明快的色彩装饰桥墩和地面,并设有蝴蝶造型的立体游乐设施等,兼具童趣与艺术感。将艺术元素与色彩有机融入桥下空间,已成为设计的重要维度之一。如何使功能性与艺术性相协调,则是值得设计师持续探索的课题。
从“绿植”到“绿境”,以生态营造美化空间,贴近自然。由于桥下空间的光照和水分往往并不充足,故常选择种植品种单一、耐阴耐旱的植物。关注到这一现象,一些设计团队通过科学分析,依据光照条件对桥下空间进行合理分区,营造丰富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使桥下空间生机盎然。比如,四川省成都市永丰立交桥下的芃丁花园里,四季都有观赏性花卉,或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江南花园意境,或形成了大树簇拥的森林式花园氛围。花、树、水、桥共同构成充满自然之美的桃源之景。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广深沿江高速桥下,一条亮丽的绿道蜿蜒。这条自西湾至前海湾的慢行道,局部整合周边绿地,使人们可以沉浸式体验“山海相连,城在景中”的自然馈赠。借助生态营造,桥下空间既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绿色通道,也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增添一抹诗意。
从“闲置空地”到“文化空间”,以设计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赓续文脉。在桥下空间设计中,“因地制宜”不仅意味着要结合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展开设计,更意味着要充分挖掘桥梁所处空间的人文底蕴,将单一的桥下空间变为激发情感共鸣、凝聚文化共识的场域。一些设计师尝试将代表性文化符号融入设计,增添桥下空间的历史感、文化味。譬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立交桥下的老成都民俗公园,园内柱墩上的戏曲脸谱凸显地域特色,诸多艺术铜像则生动再现了老成都市民生活。一些设计师深入挖掘桥下空间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设计手段展现场地的前世今生。像重庆市鹅公岩大桥下的闲置空地,经由设计团队对此处历史遗迹的梳理、活化,成为以博物馆聚落为中心、展示历史文化的抗战兵工旧址公园。这些实践证明,桥下空间经过恰当设计,也可以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彰显城市文化魅力的载体。
如今的城市,不仅需要大型会客厅,也需要小而美的空间。桥下空间形态多样,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不是每处桥下空间都适合嵌入活动场地或服务设施,也未必都要装饰得五彩斑斓。以保证安全性和可达性为前提,因地制宜,探索“一桥一策”方为可行之计。改造只是开始,桥下新空间还需要良好的运营管理机制支撑,才能带来更长远的效益。
(作者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6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