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化交流 携手共创未来

发布时间:2024-11-05 18:23:45 来源: sp20241105

  加强民间交往  讲述生动故事    

  外交部国际经济司二级巡视员  王  琪

  在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积淀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去年,中国宣布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重要一项就是支持民间交往。

  第一,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着独特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各国媒体应该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精神,不断增进各国人民以及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断夯实共建“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第二,做好共建“一带一路”生动故事的讲述者。要提高传播产品的质量,用数据和事实说话,让共建“一带一路”参与者亲自讲述,让受众以可视化的方式看到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成效。

  第三,做好共建“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平台的搭建者。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与传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鼓励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媒体、个人积极参加各类共建“一带一路”多边合作平台,在不同场合发出声音,同时也要加强协作,共享和优化报道资源,共同形成专业、高效、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保护传统村落  焕发文化活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  董红梅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守住中华农耕文明的“根”和“魂”。在全国开展6次调查认定,把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81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中,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5965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5518个传统村落编制了村志族谱,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构建系统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格局。完善法规制度,推动地方性立法工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立法规划,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历史街区与古老建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列入国务院2024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已有8个省份、近30个市(自治州)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地方性法规。

  将传统村落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相结合。在保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推动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文化繁荣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阿  来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这是唐代成都的景象,与蜀锦制造有关。

  汉唐以来,成都在中国织锦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支撑点之一。讨论各类文化交融时,离不开用具体的事物代表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代表一种文化的高超技艺和审美。现在,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们向世界提供的不再是过去的传统制造,而是现代制造。

  今天的四川越来越开放。我们重新发现了丝绸之路所带来的通向世界的,从文化繁荣到经济发展、再到各种交流的丰富可能性。以后提起四川文化,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想到现代制造业,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技术文化、科学文化。要形成开放的、广义的、文化的眼光。一个产品想要走出去并形成品牌,品牌的故事讲得好不好,品牌的内涵提炼得准不准,都会对品牌影响力产生直接影响。而这种讲故事与提炼内涵的能力,离不开涉及管理、科学和传统审美的文化。文化是基于生产的,它植根于物质,又显著影响物质生产和生活。

  

  提升运行质效  完善物流体系

  陕西省西安浐灞国际港党工委书记  孙艺民

  陕西西安浐灞国际港积极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持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服务,全力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体系。

  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内陆港。西安浐灞国际港已建成占地5600亩、年集装箱吞吐量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的重要国际铁路枢纽,拥有3束6线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内陆自动化无人码头,可满足中欧班列每年1万列以上开行需求。

  高质量构建现代国际物流体系。常态化开行西安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18条国际干线;开行西安至山东青岛、浙江宁波等铁海联运图定班列;开行至越南、老挝等互联互通班列,实现东西向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南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西安集结交会。

  高效率提升集结中心运行质效。实现海关与铁路数据联通、智能报关、集装箱循环运输,班列运行效率提高1/3以上,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

  高水平深化对外国际合作。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挂牌运行,中亚公园开园,中亚国家商品馆开业;西安领事馆区可办理26国签证服务;推进与多国国家铁路公司合作。

  

  深耕品牌建设  深化文旅交流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  钱  坤

  云南文旅积极融入、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持续举办国际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深入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资源开发、品牌打造、市场拓展、文物考古与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把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中老铁路已成为云南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一张名片。自开通运营以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吸引了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5.2万名旅客。

  今年以来,云南推动入境旅游品牌建设、产品体系优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与入境旅游支付便利化等工作。2024年1—7月,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过夜)157.9万人次,同比增长321.4%。

  云南文旅将继续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相关交流与合作,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推动跨境旅游发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旅游宣传推广方式;注重旅游与生态、文化、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用好资源禀赋  带动文旅升级

  辽宁省本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初晓光

  辽宁省本溪市不断深化重点区域国际合作,与4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城市围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文旅产业等方面展开合作。

  本溪市拥有国家和省市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0余项,版画、剪纸、社火等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本溪市森林覆盖率高,游客可以春来观花、夏来避暑、秋来赏枫、冬泡温泉。

  本溪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桓仁版画、辽砚,在国内外市场上大放异彩;“本溪(国际)枫叶节”、冰雪节等大型活动,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

  用好资源禀赋,带动文旅升级。2023年以来,本溪市先后开展招商活动26批次,目前全市在建的文体旅项目33个,计划总投资达74.87亿元。

  本溪民间艺术团带着浓浓的乡音乡情走出国门,将历史悠久的社火、太平秧歌等特色艺术形式带到国际舞台,让世界看见本溪,让本溪走向世界。

  

  以光影为媒介  共绘美好图景

  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朱广皓

  影视艺术作为当代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通过镜头语言,跨越地域、文化的界限,直观地展现各国独特的风土人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金熊猫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国际性文化大奖,设有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四大单元,共计25个奖项。该奖项以大熊猫为文化符号,旨在促进人文交流,推广优秀的影视作品。

  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于2023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吸引了来自104个国家和地区的7024部作品参赛。活动包括“金熊猫之夜”“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金熊猫盛典”及公众展映等,汇聚了众多从业者,促进了文化交流。

  为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2024年,金熊猫奖启动了全球推广计划。此外,金熊猫奖还通过拓宽征集途径、举办特色活动、加强国际合作、提供政策支持、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参与。

  金熊猫奖将继续坚守艺术阵地,紧跟创作潮流,强化市场对接,洞察行业趋势,以光影为媒介,携手各方共绘更美好的发展图景。

  

  发挥区位优势  建设智慧枢纽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委书记  王忠诚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立足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等地理优势,坚定不移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化为媒,搭建对外交流交往桥梁。新都区依托特色优势,打造蜀锦蜀绣产业聚集地,产品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立“杨升庵文学奖”,邀请100多名文学界嘉宾齐聚新都区。

  产业支撑,建强开放型经济体系。新都区依托拥有30个工业门类的优势,推进产业链融合,支持医药、航空等产业走向“一带一路”市场;推进创新链融合,支持企业凭借优势技术与全球优秀企业展开合作;推进资金链融合,联合国际创投机构,推动国际项目落地新都区。

  平台赋能,提升跨境资源配置能力。新都区以公铁联运为切入点,建设成都传化多式联运智慧枢纽和百亿级陆港产业园;打造跨境贸易平台,联合多家企业建设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贸易额逾35亿元;打造跨国培训平台,依托西南石油大学面向多个国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助力企业在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行稳致远。

  

  拓展国际市场  提高产品质量

  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亚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西凤集团积极投身商贸互通、文化传播,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品牌高质量发展。

  创新传播形式,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我们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工艺文化、地域文化等丰富资源,推进相关活动,构建多业态产业体系。同时,我们以“西凤老街项目”等为依托,促进文化交流。

  协同转型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开启智能化生产变革,进一步打造10万吨级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厂,健全企业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食品质量安全制度标准体系;依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构建智能生产体系,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覆盖;建设数据中心,构建多驱动营销模式。

  匠心提升品质,加速绿色发展步伐。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数智化与绿色低碳转型融合,运用前沿科技实现节能减排;坚守传统工艺,探索精细化酿造工艺,设立7大关卡55道防线,严格把控流程;引进优质种质资源,建立原粮供应基地,确保原料品质。

  

  增添城市内涵  丰富文化服务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黄立敏

  广东省深圳市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城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市龙华区立足文化特色,增添城市内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擦亮“以文润城”鲜明底色。在龙华区落成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文化设施。龙华区打造国际钢琴博物馆,策划举办“琴系一带一路”十九世纪钢琴音乐会、国际钢琴博物馆艺术周等活动,生动呈现经典艺术。

  绘就“以文兴业”活力亮色。龙华区拥有“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品牌服装名镇”,建成专业版画艺术博物馆和版画原创产业基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赛事、开展古墟文化节等活动,让市民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

  彰显“以文化人”的显著特色。本土原创儿童剧《哪吒闹海新传》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参演剧目。建成105家城市书房,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9日 11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