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2:24:48 来源: sp20241115
半月谈评论员 张曦
2024年初,电影《年会不能停》凭借对职场生态的深切观察和辛辣讽刺,击中了无数职场人的内心。影片中一系列“职场黑话”营造了大量笑点,“先把颗粒度对齐一下”“形成一个垂直矩阵”“打通底层逻辑”……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时髦话术,让主人公云里雾里,也成为影片刻画职场生态的一个生动切面。
剧情中,一名高级钳工误打误撞进入“精英云集”的大厂工作。由于听不懂“职场黑话”,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电影院从上半场一片大笑,到下半场几乎没人能笑着离开,影院里的年轻人从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现实中的情景,往往比电影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人认为,学习“黑话”是职场小白蜕变为行业“老炮”的必修课——新人学习必备术语,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熟悉内部用语,也是融入集体并成为其中一员的认定仪式。那么,问题来了,频频被吐槽的“职场黑话”,似乎并没有成为圈内人沟通的桥梁,反而让很多人听了感到不适。
如今的一些“职场黑话”,能说明白就绝对不说明白,能简单说的偏要往复杂里说。有网友整理出“黑话”目录:“对齐颗粒度”其实指双方核对口径,“垂直领域”说白了就是只管自己的一摊事情,疯狂建小号被叫作“建立矩阵”,“底层逻辑”就是找出根本原因,“闭环”是指自己把自己说通,“组合拳”意味着一起瞎搞,“协同”就是一起干活一起背锅,“私域运营”就是疯狂私聊不惜骚扰客户……
图片
这些“黑话”在不同行业还有不同的解读,可谓一行一话。在一家建筑民营企业做市场运营的职员举了个例子:两个一模一样的岗位,员工A把自己的工作任务拆解成4条,员工B拆解成了8条,这就叫“颗粒度不同”;还有网友说“颗粒度”就是维度的意思,大维度再往下拆分小维度,从而量化考核(KPI)指标……简直越解释越困惑。
若你认为这些话听多了便很好理解,那么就错了,这些黑话目录在快速膨胀。基础版动词组有解藕、拉通、辐射、赋能、复用;名词组有补位、链路、因子、闭环;甚至有三字名词如引爆点、端到端、感知度、平台化以及四字名词生命周期、定性定量、抽离透传、去中心化、如何收口、归因分析、体验度量……
“‘用户跃迁’后,全场景多终端实现无缝流转,建立起多渠道用户触达矩阵。”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在怀疑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实意思非常简单:普通用户升级贵宾用户(VIP)后,在手机、平板、电脑上都能用这个软件。
一张嘴就是“赋能”“降本增效”的十有八九是新进小白,能说出“向上管理”“SOP”的没准是K7以上员工,会用“交界面”“护城河”这些的掌声一定要特别热烈。“一份PPT,几乎不需要动脑策划,把这些虚头巴脑的词一股脑儿用上,就能换来台下赞赏的目光,谁还会熬夜写内容呢?久而久之,职场人的核心业务水平未必见长,词汇量可是突飞猛进。”在武汉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人力资源(HR)的网友说。
中华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职场人普遍忌讳把有些话说得太直接。既要把直白的“粗鄙之语”用委婉的形式表达出来,又要用辞藻修饰格调、润色。随着生产力飞速发展,许多行业都面临着技术天花板、市场饱和的境遇,缺少研发“外驱力”,便在“内驱力”上下起了咬文嚼字的功夫。有网友说,进入职场后,发现最实用的技能不是写代码、补漏洞,而是做PPT和演讲。
一家在国内注资的咨询公司负责人说,以前把这些看起来“高规格”的词挂在嘴边是为了忽悠客户,现在则是在忽悠自己。回首公司在创业初期,合伙人带领着技术团队经常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唇枪舌剑,现在公司规模前所未有,热火朝天的讨论场景却不见了。很多打扮精致的员工说着连CEO都时常需要猜测的“黑话”,让人怀念有一说一、好好说话的时光。
值得警惕的是,有很多年轻人成为职场“黑话”的拥趸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学习,甚至用“黑话”水平来对标职务、能力。还有的年轻人,不惜花钱补习所谓的职场“情商”,将领导说的每一句话精密拆解分析。在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会看到铺天盖地的话术教程。
这样的教程,并不能传递正能量。因为,它们并不教年轻人怎么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素养,而是诱导年轻职场人“一切以领导为纲”“内核足不足不重要”,大肆渲染庸俗、媚俗甚至谄媚的人身依附式的职场文化。
真正好的语言是有标准的。一是好学易记,二是表达准确,不产生歧义。这种职场“黑话”之所以受到诟病,并不在于词汇本身,而是以“黑话”为标签,将职场中人分为三六九等、划分圈层。如果职场中的年轻人都将心思花在表面功夫上,久而久之,有可能同流合污,拖累自己前进的脚步。
丰富的经验来自实干的积累。认为汇报、造词、做PPT甚至唱歌、掼蛋才是职场中最有用的“技能”,这样的“心得体会”,真的能过得了自己踏入社会时的初心那一关吗?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