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20年:在松与紧调控间探索发展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11-05 10:07:23 来源: sp20241105

  房地产20年:在松与紧调控间探索发展新模式

  当前调控政策已转向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回看我国房地产过去20年的发展史,堪称波澜壮阔、风雨兼程。一边是商品房市场高速发展、房企快速扩张的“黄金时代”结束,居民居住面积不断提升、居住品质逐步改善;另一边则是稳楼市政策的不断出台,调控着楼市的热和冷,同时,推进住房保障工程,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宜”。

  时至目前,房地产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深刻变化,调控政策转向,致力于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居住条件发生质的改变

  从小在北京生活、长大的刘颂(化名)见证了北京居住生活条件的大变化。

  “最早我们住的是筒子楼,类似办公楼。一层好多户,一个大走廊,邻居们都在走廊里做饭;卫生间、洗澡间都是公用的,邻居之间约定,一三五女生洗,二四六男生洗;居住的面积也不大,只有现在一个起居室面积的大小。”刘颂回忆道。

  2010年前后,刘颂和父母搬到了两梯三户的小区楼房。用刘颂的话说,“生活品质大大提升了!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不仅面积大了很多,功能也非常齐全,采光等设计更优,还有地下停车库、专业化的物业管理。”

  最近几年,让刘颂更欣喜的还有周边居住环境、配套的变化。刘颂居住在北京丽泽片区,在他最初的印象中,该区域比较荒凉。“随着丽泽金融商务区规划的落地与建设,区域内成片的商务楼宇拔地而起,地铁陆续开通,生活配套也逐渐完善。丽泽天街正式开业后,人气旺了起来。”

  刘颂是我国居民居住环境变迁的缩影。早在2003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是23.7平方米。根据住建部的调查,截至2022年底,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8平方米。

  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还有居住品质的提升。诸如随着老龄化趋势明显,社区、室内开始增加适老化设施,在二孩、三孩政策下,空间的功能性更加完善,此外,在居住场景中,绿色、科技的元素已经广泛植入,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赋能。

  这二十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住品质逐步升级、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房住不炒”、住房保障齐头并进

  二十年变化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更是政策的支持,一手抓“房住不炒”,另一只手推动住房保障建设。

  虽然“房住不炒”概念在2016年正式提出,但是从2003年起,我国就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将时间轴拉回至2003年,随着“非典”的结束,在宽松政策的刺激、消费需求的复苏之下,房地产行业也很快触底反弹。

  2003年8月,《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出台,指出房地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明确多数家庭购买和租赁普通商品住房的供应体系,这推动住房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也是在这一年的12月,北京按照“招拍挂”新标准拍卖的第一块大型国有土地,被顺驰高溢价拿下。

  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2004年初,中央政府采取了“管严土地、看紧信贷”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了稳定住房价格,我国开始启动“国字号”条文的调控手段,从2005年开始到2007年,“国八条”“国六条”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不过,在经历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政府紧急救市下,房地产行业出现复苏,部分城市地价、房价过热,各种形式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现象不断出现,楼市调控全面加码。

  2010年开始,“新国十条”“新国八条”先后祭出,上调首付比例、房贷利率,限贷、限购启动。仅在2011年,超过40个城市出台限购措施,有效控制了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和房价、地价上涨过快的势头。

  时间来到2015年,在多重因素之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一波上涨行情,多城地价、房价大幅攀升,销售数据也刷新纪录。为给火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从2016年国庆开始,新一轮调控来袭,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各种手段出炉。

  也是在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房住不炒”,即“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一边是政策层面的房住不炒,另一边则是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深化和升级。

  过去多年,为了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我国各地先后推出了“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2011年开始,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健全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租赁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十年来我国累计完成投资14.8万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帮助1.4亿多群众安居。

  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新的发展周期,随着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以及三年疫情下我国宏观经济受到影响,收入预期发生改变,房地产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重大深刻变化,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更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成为新发展时期的重要议题。

  因此,从2023年8月底开始,各地密集执行“认房不认贷”,取消或松绑限购,降首付、降利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逐渐取消土地限价、商品房限价等,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控潮。

  不仅行政措施调整与优化,值得关注的还有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继续探索。

  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新模式此前已经被多次提及,“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等都是关键词。而在新周期新形势下,新模式又有哪些新内涵?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会议明确了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突破点,城中村改造、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的“三大工程建设”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点突破方向,也是未来金融支持房地产的主要领域。

  无论是“房住不炒”还是建设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都是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到居住消费的本质:一方面,增加保障房的供应,实行封闭管理,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在商品房领域,回归商品属性,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实现房地产供应双轨制,有助于推动房地产行业发展新模式的建立。

  采写/新京报记者 段文平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