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专家学者聚首大湾区 为青少年打造“海洋科学大餐”

发布时间:2024-04-28 05:35:09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广州12月20日电 题:海洋专家学者聚首大湾区 为青少年打造“海洋科学大餐”

  作者 王坚 雷锦萍

  探秘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m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ROV)“海马”号,如何能将波浪能转化成电能供给海岛和海上设施……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宗恒、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盛松伟等6位不同方向的海洋专家19日齐聚广州,在格致论道·湾区的舞台上,围绕“那片深蓝,那片海”为青少年打造“科学大餐”,探索海洋的奥秘。

活动现场,学生与专家学者踊跃交流。广州物联网研究院 供图

  科学讲坛甫一开场,“海马”号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陈宗恒介绍,“海马”号实现了我国在大深度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领域零的突破。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深潜器,ROV作业能力和适应力强、作业时间不受限制、没有深潜人员风险等优势,这也使它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类型最齐全,应用最广泛的潜水器。

  “可以说,我是和‘海马’号一起成长起来的。”陈宗恒表示,2008年,刚参加工作一年的他,便参与了“海马”号研制项目,当时国内深潜器研发才刚刚起步,基本无经验可循,他们只能从零开始。得益于“海马”号精准、精细的调查能力,2015年3月,“海马”号首次下潜便发现了我国第一个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海马冷泉”,不仅让大众对深海冷泉生态系统有了新的认识,还发现了直接赋存在海底的“可燃冰”。

  遨游海底后,盛松伟便将大家带到了海岛。盛伟松表示,越是远海岛礁越深受用电困扰,但越是远海的岛礁波浪能越丰富,如何能将波浪能转化成电能供给海岛和海上设施,是他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据盛伟松介绍,开发海洋波浪能面临两大技术难题:波浪能量大,但波浪周期变化也大,高效利用困难;我国南海台风频发,环境挑战大。

  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一方面,盛松伟带领团队发明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造型酷似鹰嘴的鹰式吸波浮体,能使不稳定的波浪能转化为相对稳定电力;另一方面,他们借用太极思想,发明恒张力锚泊技术,降低锚泊系统瞬时脉冲力,从而提升波浪能发电装置在极端海况下的锚泊安全。

  盛松伟透露,历经20年发展,他们团队研发出了半潜式的鹰式波浪能装置,突破了我国波浪能装置无法稳定发电的瓶颈,实现由近岸走向远海、由脉冲发电到相对稳定并网的发展。未来,他们要持续攻克波浪能技术难题,开展海上多能源、多产业融合发展技术研究。

  此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管玉平带观众了解全球变暖下的四季之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黄洪辉讲述守护美丽大亚湾的故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研究员詹长法与大家一起寻迹海丝、守护水下遗珍,深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岳鸿军分享了水下摄影技术。

  活动现场,圆桌对话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邱强还与嘉宾们围绕着“大湾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如何推动大湾区海洋产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邱强表示,如果能把目前各学科取得的成果交叉推进,有可能实现1+1>2的效果。

  据悉,此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主办,广州物联网研究院承办。(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