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13:39:27 来源: sp20241215
中新社 北京4月4日电 题:清明节为何独具悲喜两面?
——专访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强
中新社 记者 应妮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清明;“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也是清明。作为中国唯一以节气命名的节日,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怀、礼敬祖先的庄重,又有出游赏春的快乐、清新明丽的景象。
清明节为何独具悲喜两面?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唐志强日前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细述个中缘由。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清明最早是一个基于自然环境变化而制定、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节气,它如何成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节日?
唐志强:据史料,清明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中就已出现,其中“三十时”的第五时便是清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就是清爽明净之风。
公元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推行全国,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时间指南,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比如清明节气可以开始准备养蚕,这一节气10日后,采取催芽法可使生姜发芽早而整齐。
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日的起源演变,还与古代的寒食节、上巳节密不可分。
寒食习俗源自远古先民在春天改火。远古时期,由于火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古人认为“火”有神灵,因此会举行祭祀。各家的祭祀之火每年都要止熄一次,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称为改火。无火的日子里只能以冷食度日,故称寒食。汉代也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唐代将祭坟扫墓正式纳入五礼之中,寒食节成了祭扫日。在后世的发展中,寒食节中逐渐增加了祭祖、插柳、咏诗等习俗。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关联体现在时间上紧密相连,一般只差一两天。
上巳节则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的重要节日,所谓“祓除”,是把被视为陈旧污秽的东西从身边带走,使自己变得清新吉祥,后来发展成为集消灾祈福、踏青郊游、求子求偶等含义于一身的节日。上巳节与寒食节、清明节的时间也很接近。
唐代以后,三节被囊括到同一个假期内,人们把寒食禁火与清明出新火贯通起来,久而久之,三节的民俗和文化融为一体。由此,清明节从一个代表天文时间的节气,经过一步步删繁就简,演变成了兼具节气和节俗双重内涵的综合节日。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假期,中国传统服饰爱好者在北京园博园游园度假。侯宇 摄中新社 记者:清明节的一面是慎终追远,祭祖扫墓,另一面是欢乐舒畅,踏青游春。您如何理解这一节日悲喜两面的矛盾统一性?
唐志强:作为传统上的三月之节,清明阳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特别是上巳节传统的加持,使郊外踏青和游春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作为气清景明的美好时节,清明肩负着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尤其是寒食节的传说和民俗文化融入后,慎终追远的意涵更加丰满,又成为重大的春祭节日。
清明节不仅有告别故旧的火种熄灭、禁烟禁火,而且有代表新生的重新钻木取火、出新火,更有庆祝重生的戴柳插柳、赏春踏青,以及缅怀祖宗先辈恩德的祭祖扫墓,呈现出浓厚的送旧迎新、报本反始意味。人们既慎终追远,又怡乐融融。正如南宋吴惟信这首诗所描写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集庄重和舒畅于一体。我认为,当我们感恩先辈、扫墓祭祖的时候,当然应该虔诚慎思、庄严肃静,展现对先辈的尊崇敬重;但忧伤并非扫墓祭祖的主基调,追忆怀念才是。通过祭祖扫墓的仪式,人们传承追念前贤的传统。清明节这种矛盾统一性,彰显了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意味。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人们来到长沙唐人万寿园悼念袁隆平院士。杨华峰 摄中新社 记者:清明节的习俗文化内涵和当下民众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传统节日如何“出新”?
唐志强:清明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空气清新,降水增多,大自然展现勃勃生机。这一时节也是很多花的花期,赏花成为人们踏青郊游的重要内容。
节日是一个民族最集中的文化体现、最生动的文化表情。清明节融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经过历史的淘洗,有极强的人文内涵,充满了触动人心灵的力量。发掘传统节日动人的文化魅力,是其“出新”的关键所在。
时下问候,人们常说“清明安康”,这体现了对古老节日人文内涵的传承。事实上,快乐文化也是清明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的郊游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植树、插柳、蹴鞠、斗鸡、拔河、蚕花会、儿女亲家互送赠礼等习俗,无不洋溢着亲友欢聚、儿女情长、轻松快乐的节日氛围。因此,我提倡清明节也可以大力弘扬和传承快乐文化。
2023年4月5日,清明节,市民来到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踏青游玩。杭兴微 摄中新社 记者:海外尤其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过清明节,在习俗上有什么差异?
唐志强:海外很多华侨华人也在年复一年举行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活动。由于气候差异,海外一些地区的郊游踏青等习俗较为罕见,祭祖习俗得到不断强化。比如,除了保留故土的祭祀祖先习俗,还发展出了以宗祠或同乡组织为单位,年年为告慰先人而展开的集体扫墓活动。
在新加坡,每逢清明时节,很多华人家庭会出行扫墓;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人们会在清明节挂风筝寄托对先祖的思念,也会上山扫墓。
在日本、韩国和越南,清明节氛围更加浓厚。越南清明节又称为汤团节,是民间祭扫先人墓和踏青的日子,人们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吃凉食,如汤圆、汤团。清明节也是韩国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带上鲜花祭祖,在墓前摆放祭品,也会栽树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日本也有和中国的清明节相似的节日,叫盂兰盆节,人们会扫墓祭祀,也有跳舞等习俗。
2019年7月21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寺庙,当地民众准备参加盂兰盆舞表演,以迎接盂兰盆节。刘关关 摄应该说,清明节起源于中国,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共同文化财富。(完)
受访者简介:
唐志强,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历史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二十四节气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主要成员。主编《中国农业文化精粹》《五千年农耕的智慧》《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智慧》《中国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二十四节气深阅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之子课题“综合类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