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0:21:53 来源: sp20241114
图①: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教师在天津职业大学参加鲁班工坊师资培训。 刘东岳摄(人民视觉) 图②:中企承建的科特迪瓦苏布雷水电站。 新华社发 图③:中国专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传授菌草和旱稻技术。 新华社发 图④: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新塘村的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电池板。 肖本祥摄(人民视觉) 图⑤: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艾哈迈德·卡迈勒摄(新华社发) 图⑥:广州港南沙港区。 新华社发
珠江畔,江海汇流。
12月初,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会聚花城广州,参与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各国政界、学界、智库、企业界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共话中国与全球发展议题。
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今天,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我们坚定不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中国期待同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希望与会嘉宾为促进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本届主题为“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
围绕大会设置的议题,中外人士展开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利在何处?如何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交汇点在哪里?
立己达人——
“中国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
会议期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提到这样一组数据:当今世界,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到10亿人。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这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意味着世界上迈入现代化的人口将翻一番多。在此过程中,中国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世界。”郑永年说。
不久前,一则来自“世界屋脊”的消息,为“中国发展、世界改变”写下生动注脚。得益于今年开展实施的“光伏+采暖”项目,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聂荣县尼玛乡的村民最近用上了“零费用”的光伏供热暖气片。从牛粪取暖、围炉取暖到光伏采暖,当地村民感受到现代化生活条件带来的暖意。同样的暖意,今冬也出现在河北的山沟中、出现在蒙东高寒的村镇里。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北方地区清洁供热率超过70%,对相关地区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率达30%以上。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暖气片的变化,折射了中国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牵动着光伏产业链和全球清洁供热市场,也关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七个指标:可承受的清洁能源。
“中国发展不仅对本国人民有益,也对世界人民有益。”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表示,1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将有力推动世界发展。
“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外文出版社英国籍专家大卫·弗格森说,中国在推进现代化发展中增进全体中国人民的福祉。中国坚持包容性发展,人人都能享有发展成果。
新的改变正在进行。不久前,在广州南沙海港,一批崭新的国产新能源汽车被运往码头前沿装卸区,登上外贸滚装船,前往东南亚;同一时期,一批锂电池也在东莞整装待发,准备搭乘中欧班列,运往海外。这些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中国外贸“新三样”,在国际市场表现亮眼。不少高端制造业产能落地海外,塑造了新的增长极。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车已经占全球的60%以上,连续8年全球产销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既为中国制造业自身转型升级开辟了赛道,也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表示。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表示,中国经济正在转型,经历从“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百年变局下中国的新作为。
“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说,“中国正基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经验,持续推动与世界的互利互动。”
立己达人,这是人们眼中,中国式现代化的普惠意蕴。
弘义融利——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实现了相互促进”
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赛义德在会上和记者们分享了3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瓜达尔港。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下,港口物流通道从无到有,停靠船只不断增加,如今,已成为重要的地区物流枢纽和产业基地。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塔尔沙漠。干旱是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得益于中国煤电技术,当地建成塔尔煤田一区块煤电一体化项目,每年可提供稳定电力,助力经济发展。第三个故事有关卡洛特地区。去年6月,由中企承建的卡洛特水电站建成投运,总装机容量720兆瓦,可满足当地约500万人口用电需求。
上述3个故事是中国推进国际发展合作的缩影。赛义德说,过去10年,中国在巴基斯坦的道路、能源、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投资260亿美元,为巴基斯坦创造了25万个工作岗位,提供了8000兆瓦电力,建成了800公里道路和高速公路。中巴经济走廊的故事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刻蕴含共同发展理念,改变了“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不止中巴经济走廊等“大动脉”,“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小而美”项目也在向“全球南方”释放红利。
2020年以来,中国与世界银行合作,帮助东非国家培养数字技术、农业、能源、航运等当地支柱性产业的技术骨干。同时,中国陆续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等项目,为发展中国家的教师群体提供短期进修等学习机会,培养了一批发展中国家急需的减贫人才。
英国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客座教授马丁·雅克高度评价中国在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方面的务实举措。“中国式现代化包含开放性,这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中表现亮眼,也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交往中得以展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新机遇。”马丁·雅克说。
“中国始终奉行双赢、多赢、共赢,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给世界带来机遇。”大卫·弗格森说,“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实现了相互促进。”
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说,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助于世界发展,不仅帮助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也有利,有望使全球摆脱贫困难题、走向繁荣富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道,向世界传递了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挑战的信心。”巴基斯坦前总理特别助理、巴基斯坦“读懂中国”社会组织主席扎法尔·乌丁·马哈茂德说。
弘义融利,这是人们眼中,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胸怀。
兼济天下——
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当前世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叠加,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凸显。当世界为困扰自身的种种问题寻求答案时,“中国不能缺席”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今年以来,从中俄元首会谈,到沙特、伊朗的北京对话,再到中法欧三方会晤,中国的和平外交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从中国—中亚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再到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全球聚焦中国,期待中国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注入确定性、提升稳定性。
伊朗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哈利勒·希尔古拉米表示,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主张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将推动对话和合作取代霸权思维。
喀麦隆驻华大使馆副武官埃图阿·朱利安·弗雷迪表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有助于国际社会合力应对地区冲突和危机。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与非洲国家开展海上安全合作,为促进非洲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以及各种逆全球化和贸易碎片化冲击,中国也在努力廓清和祛除笼罩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阴霾。
从进博会、广交会,到链博会,中国再次向世界传递了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明确信号。
“中国市场广阔,不断吸引外国资本到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伊萨姆·沙拉夫说,“在上个月举行的广交会上,中国为各国产品提供了展销机会,有利于激活国际市场需求。”
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认为,中国坚持开放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对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是重大利好。“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各国将分享到更多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伊夫·莱特姆说。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客座研究员克里斯托弗·托马斯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市场,给跨国企业投资兴业带来巨大机遇,在先进制造业、高科技等领域,中国市场将为外国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葡萄牙前就业部长、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主席玛丽亚·若昂·罗德里格斯表示,如今全球正向工业3.0迈进,全球供应链可能重组,在这个紧要关头,“脱钩断链”不可能实现,“脱钩断链”也不是欧盟的立场。在加强开放方面,中欧之前有广阔合作空间。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展示了世所罕见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成就,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今年,预计中国将实现自身5%的经济增长目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仍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马丁·雅克说。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近年来频频发生。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粮食安全、水安全、贫困及绿色发展问题持续引发国际社会思考。此外,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全球科技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关注。
“面对全球性的变革和挑战,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沃尔夫冈·许塞尔说,“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彼此相互关联。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中、美、欧都需要携手,实现互利合作。”
美国乔治·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主席尼尔·布什谈及多次来华访问的经历,谈到对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代化成就印象深刻。他表示,中国在清洁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美中合作,可以加快推动绿色能源技术在更多国家落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他呼吁各方进一步减少贸易壁垒,让中国绿色产业惠及更多国家的民众。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欧亚深化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匈牙利央行副行长巴纳巴斯·维拉格表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许多关键技术,如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等。加强欧洲与中国在贸易、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将使双方受益,也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观点的交流碰撞中,国际社会读懂了这样的信息。
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国式现代化的襟怀,正在不断激发世界回响。
(责编:贾文婷、崔译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