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小刀村”何以成为游客体验非遗技艺打卡地?

发布时间:2024-12-05 09:42:44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新疆喀什8月28日电(马晓东)静心镶嵌刀柄,学着打磨刀刃,这样的非遗体验互动,在当下的新疆英吉沙县旅游中,备受青睐。

  2008年,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该技艺的代表产品英吉沙小刀,因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刀刃,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

  英吉沙县喀拉巴什兰干村是英吉沙小刀的主产地,也是新疆远近闻名的“小刀村”,近年来随着小刀产业的不断升级,已成为集小刀制作、展示、销售等为一体的非遗特色村,被众多游客评为体验传统小刀制作技艺的绝佳打卡地。

  传统小刀“新”制作

  近日,记者来到距离喀什市74公里外的“小刀村”,只见小刀门店林立,刀刃敲击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在“小刀村”的一家门店内,几位年轻游客正在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传承人胡甫尔·热合曼的指导下,凝神打磨着小刀。记者看到,店内整齐摆放着形制各异的英吉沙小刀,宛如一座小刀博物馆。

胡甫尔·热合曼正在指导游客打磨小刀。马晓东 摄

  “虽然儿孙们没有继承我的衣钵,但徒弟们的表现让我很欣慰。”胡甫尔告诉记者,弟子们在传统制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小刀制作方式。

  胡甫尔介绍,传统的英吉沙小刀刀柄上采用金、银、铜、玉、宝石等材料装饰,刀刃用轴承钢、弹簧钢等不易被锈蚀的材料,小刀纹饰是由方、圆、三角形等拼接的传统图案。

  “擅于创新的徒弟们对其进行了改良。”胡甫尔说,他们在刀柄材料的选择上加入贝壳、有机玻璃等,并在小刀制作中融入了当下民众喜闻乐见的图案。

  在胡甫尔看来,这些创新举措,适应了各民族的审美需求和市场需求,也吸引了众多年轻游客体验小刀制作过程。

  年近古稀的胡甫尔从事英吉沙小刀制作已逾50年,17岁时便掌握了师傅所教的所有手艺,并在1988年创建了“巴达木花”小刀品牌。

  “英吉沙小刀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为每代小刀匠人始终走在创新的路上。”胡甫尔表示,前往北京、广州等地参加交易会的经历,让他深知只有与时代接轨,英吉沙小刀制作技艺才能永久流传。

  游客非遗体验升级

  在胡甫尔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一处名为“刀王故居”的刀坊。其古朴的建筑风格,镶边贴花的院落大门格外吸睛。步入内院,几名“90后”正在四溢的火花中锻打小刀。

“刀王故居”前厅,几位游客正在选购英吉沙小刀。马晓东 摄

  “在这样安静的院落里感受非遗技艺,让我的心安静了下来。我已经与这里的负责人表达了长期学艺的意愿,希望能够慢慢解锁更多惊喜。”上海青年王博称,学做英吉沙小刀非一日之功,需花时间精学。

  据了解,这不是王博首次英吉沙县之行,当地“小刀村”“土陶村”等地他均去过多次。

  王博说,他观察到“小刀村”如今出现了很多年轻的小刀匠人。当地规模稍大的刀坊,都纷纷开设了互动体验区,紧跟潮流。他可以远离城市喧嚣,静下心体验小刀制作。

  胡甫尔告诉记者,近年来,赴英吉沙体验小刀制作者不乏其人,且以年轻游客居多。“年轻人是宣传英吉沙小刀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在亲身体验制刀过程后,介绍起来更生动。”

  目前,喀拉巴什兰干村已有9个小刀专业合作社,80余家小刀店,带动当地1100余人就业。2023年,英吉沙县小刀销售额达1.5亿元。

  时下,除秀美的自然风光外,新疆各地不断升级的非遗体验,亦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他们正不断从新疆传统非遗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