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影雕传承人:石上“绣”画绘形神

发布时间:2024-11-19 07:14:41 来源: sp20241119

   中新网 泉州10月20日电 (吴冠标)以青石板为画布,钢钎为画笔,聚点成画,画像栩栩如生,犹如摄影作品。惠安影雕,是中国石雕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今年9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惠安石雕”代表性传承人张秋霞制作的影雕作品《惠女风情》,在2024(印尼)世界闽南文化节上被捐赠给印尼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并将在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和印尼国家清真寺合作建设的“中国空间”展出,成为宣传中国文化、推介闽南文化、展示泉州形象的一个窗口。

  福建惠安的石雕种类繁多,技艺精湛,蜚声中外。其中,惠安影雕发端于清代石雕圣手李周独创的“针黑白”工艺,在20世纪70年代由惠安石雕匠人融入绘画技艺创新发展而成,被誉为“中华一绝”。

9月27日,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秋霞正在工作室创作影雕作品。 吴冠标 摄

  “我和弟弟小时候寒暑假是在磨石板和雕刻中度过的。”张秋霞近日受访时告诉 中新网 记者,她出身于惠安的一个雕刻家族,传承到她已是第四代。小时候她成绩优异,却因各种原因,不得不中断学业,转而向叔叔学习石雕技艺。“妈妈告诉我,技艺也能改变命运。”

  1993年,张秋霞终于出师,创办了“霞飞石雕工艺厂”。刚创业时,张秋霞几乎全身心投入到雕刻和生意中,技艺不断进步,却在商界屡屡受挫,曾一度深陷迷茫。直到一次西安之行,让她对影雕事业重拾信心。

  1998年,张秋霞受邀前往西安参加“侨乡商品展销会”,她的随展作品《泰坦尼克号》系列成为焦点,很快就一售而空。“我的艺术作品有人欣赏,还愿意出高价收购,这让当时失意的我备受鼓舞。”张秋霞认为,只有解决了生计问题,非遗传承人才能进一步让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张秋霞在西安之行后以兵马俑为主题创作了一件影雕作品,至今已保存二十余年。 吴冠标 摄

  此后,张秋霞精研技艺,创新求变,将作品从“像似”演绎到“神似”,追求作品中形象的神韵与情感表达,并带着她的“霞飞石雕工艺厂”一步步走出福建,甚至登上国际舞台。

  张秋霞介绍,一开始惠安影雕只有黑白灰三色,根据黑白明暗成像原理,用合金钢钎在青石板上凿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与虚线变化,使图像显现出来,既有摄影光学同等艺术效果,又能体现绘画笔触技法,独具艺术神韵。

  “2000年左右,我开始参与研制彩色影雕技术,尝试将更多色彩带入影雕作品。”张秋霞说,之前惠安影雕匠人们尝试过用水彩、油彩等颜料,都因保存或艺术表现问题放弃。“最后我们统一确定用丙烯颜料,彩色影雕技术渐趋成熟,相比黑白影雕能表现更多艺术题材。”

张秋霞影雕作品《惠安女-炫美“80”后》。 吴冠标 摄

  如今,惠安的石雕产业发展迅速,年产值超200亿元人民币,张秋霞却对影雕的传承忧心忡忡:“技术改革浪潮汹涌而至,市面上出现了激光影雕、数控影雕等产品,对手工影雕匠人冲击很大。但影雕作为艺术品,人的雕琢和巧思至关重要,我担心再这样发展下去,连手工影雕匠人都要消失了。”

  开设青少年体验课程、培养年轻影雕传承人、前往各地设展……这些年来,张秋霞用着自己的方式传承影雕技艺。在她眼中,既然科技浪潮无法阻挡,那就让科技辅助人工,先激发年轻人的创作兴趣和成就感,再吸引他们深入影雕艺术世界,感受手工雕琢的魅力,脱离机械的“死板”,使作品焕发属于人的艺术生命力。

  “影雕这门石上‘绣’画的艺术,既是惠安千年石雕底蕴的结晶,也是当代匠人创新技艺的代表,失传太过可惜。”张秋霞表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影雕,让这项“中华一绝”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