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无忘告乃翁”,今人用福建舰照片告慰的是何许人?

发布时间:2024-12-09 18:47:36 来源: sp20241209

  2022年6月17日,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6月18日,福建舰下水的第二天,在位于福建福州的萨镇冰墓前,有人摆上福建舰下水照片告慰先辈。

  今人祭奠的萨镇冰,字鼎铭,1859年3月3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历任清朝海军提督、北洋政府海军司令、海军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民国福建省省长、海军上将、新中国第一届政协委员。萨镇冰,这颗中国近代海军的璀璨星辰,不仅亲眼见证了中国海军的诞生与成长,更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他坚定的爱国情怀与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成为他人生抉择的指南针。他人生每一次的波折与变迁,都映照出其内心的坚韧与执着。萨镇冰的人格和精神深受海军袍泽和桑梓父老的称赞和追思。

▲萨镇冰

  家国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萨镇冰的先祖是西域色目人,因为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经略吐蕃立下功劳,元代中期赐姓萨。元统元年(1333年),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萨都剌的侄子萨仲礼迁居福州,从此诗书传家,家族英才辈出,萨镇冰是萨仲礼的十六世后人。

  萨镇冰幼承家学,七岁受业于名师王崧辰,精研诸子百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并深受“睁眼看世界”的时代风气影响。1869年,10岁的萨镇冰考入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就读期间,他陆续结识了严复、邓世昌、刘步蟾、方伯谦、林永升等人,与他们共同学习、成长。

  学成之后,萨镇冰在南洋水师澄庆舰担任大副一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之后,他调到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习。任职期间,他善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海军人才。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节节败退。1895年1月,日岛保卫战爆发,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多处负伤的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日本海军遭受打击,气焰受挫,只得暂时停止进攻。尽管此战未能扭转甲午战争的整体战局,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勇气和决心却得以充分展现。在甲午战争中,同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邓世昌、刘步蟾等英勇牺牲。萨镇冰在这场战争中坚持到最后方才撤退,他的坚韧和毅力不仅为清末重振海军以及民国时期的海军建设保留了有生力量,更将甲午之耻及雪耻之念传到了中国海军的魂魄之中。

  亲历甲午战争惨败的萨镇冰,深知中国海军重建的重要性。八国联军侵华后,他以卓越的口才和坚定的信念,力劝慈禧重新购置新舰,使北洋水师得以复苏,确保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存续。后又与叶祖珪等人外订军舰、内修船厂,并选址烟台兴建海军训练营,为新一代海军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909年,萨镇冰被任命为海军大臣和海军提督,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海军总指挥。他上任后,立即开始实施自己深思熟虑的规划,将分散的南北水师合并,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并制定统一的官制、旗式、军服和号令,使中国近代海军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在当时保守的清王朝中,萨镇冰以其独特的领导风格和卓越才能,引领中国海军向前发展。他所建立的海军训练营和海军管理体系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动荡时局中的爱国与忧民

  武昌起义后,萨镇冰受清政府之命率领军舰驰援湖北。新军统领黎元洪希望他能“共举义旗”,萨镇冰的反应从“不屑一顾”到“默无一言”,最后“连连点头”。曾有记载,萨镇冰在舰上见到起义军得民众配合时曾感叹:“吾辈自服务军界以来,从未见过如此壮烈场面,足见清廷失去民心久矣。”

  萨镇冰浮沉于宦海,他对清廷的堕落腐败早有清醒认识,深知要使国家强大,正需要武昌起义所提倡的争取共和。在时代激变的浪潮中,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今老矣,不忍见无辜人民肝脑涂地,若长此迁延又无以对朝廷。君等皆青年,对于国家抱急进热诚,我受清廷厚恩,不能附和。今以舰队付君等,附南附北皆非所问,但求还我残躯以了余生。”其后,萨镇冰默许海军起义,自行离舰引退。

  在面对时代进步的洪流时,萨镇冰的选择彰显了他对进步势力的深刻认知与认同。他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更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1912年,清朝落幕,中华民国成立。1919年,受时任总统徐世昌推举,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之职,并在次年出任海军总长。在这动荡的时期,他坚定地为海军下了一项特殊命令:海军的使命是捍卫国家的海疆,绝不参与陆地上的军阀混战。

  由于萨镇冰的明智决策,海军得以在军阀混战中保持相对的独立和完整。尽管内部也经历了几次分裂,但这些分裂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火并,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海军这个相对羸弱的军种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

  上世纪20年代,萨镇冰担任福建省省长。他致力于改革官场陋习,提倡官员廉洁奉公,并以身作则,摒弃了烟酒,坚持步行上班,亲自接待民众。他甚至用自己的俸禄和卖字所得,去帮助贫困的人们,因此被人们尊称为“平民省长”。

  在福建省省长的任期内,萨镇冰选择住在前清闽浙总督的衙门。他下令仅保留几间办公室,其余的地方都拆除,改建马路,以改善交通状况。

  从1927年到1929年,他与百姓同吃同住,不分昼夜地重建家园。发起诸如“福州兵灾救济会”和“南港兵灾善后会”等组织,为民众解决困难。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不辞辛劳地奔赴闽西、闽东等地,督导灾民进行房屋建设、道路铺设、修路、筑桥和筑堤等工作。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尊称他为“活菩萨”。闽地的人们至今仍然对他的善举赞不绝口并以各种方式纪念他,“萨公长寿亭”“萨公仁寿堂”和“萨公堤”等皆是明证。

▲萨公长寿亭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方面曾试图通过“问安”和赠送厚礼来与他建立联系,但每次都被他严厉斥责。1933年,萨镇冰坚决地加入在福州成立的十九路军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重新投身政坛。他积极劝说国民党海军司令陈绍宽对渡江南撤的十九路军网开一面。面对闽海日益严重的敌情,有人建议他到乡下避难,他却表示,仅仅保全自己的安全是毫无意义的,一定要做出一些爱国的行动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同举抗日大旗,这极大地鼓舞了萨镇冰那颗不老的心。他前往南洋慰问侨胞,之后又走遍了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在南洋各地和抗日后方为抗日筹集军饷和物资,积极支持抗日事业。

  “朝问道,夕死可矣”的临终感怀

  1952年4月初,萨镇冰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临终前五日仍在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前来探视的亲友都劝他注意休息,他却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勉。萨镇冰目睹了新中国的曙光,但最终带着一丝遗憾离开了人世。他惋惜未能动员所有海军人才留在大陆,共同见证和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在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中,他表达了对海峡彼岸袍泽故旧的深切期盼,希望他们能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望。

  1952年4月10日,萨镇冰病逝于福州,享年93岁。

▲萨镇冰故居内景

  萨镇冰,这位近代少数民族先贤名人的代表,在其一生中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他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致力于实现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情结,是中华民族深沉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诠释,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的生动体现。

  (作者简介:梁俊杰 ,文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