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5:09:09 来源: sp20241122
2012年,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这里是世界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宝库,还是全世界观众来访量最多的一座博物馆,有很多“世界之最”。直到作为一名故宫“看门人”,才知道压力之大。
整治、扩大开放
1925年10月10日是故宫开院的第一天,当日就涌进数以万计的观众。观众离去以后,员工捡被踩掉的鞋,就捡了一大筐。
长期以来,虽然进入故宫博物院的观众很多,但大多数人都是跟着导游的小旗子往前走,导游更不会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来讲解。一套标准动作结束,“到此一游”而已。望着人们离去的背影,我真的觉得很遗憾: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究竟给人们贡献了什么?人们难得的文化之旅究竟获得了什么?
我们不缺资源,缺的是人文关怀。我们下决心进行整治,扩大开放。为时3年的环境整治,包括10项室内内容,12项室外内容。
我们整理了散落在各个房间、一堆就堆了几十年的文物,并把它们认真地修复好,也腾出来很多房间。用了5个月,我走遍了故宫所有房间,每个房间必须要打开,打开以后照相,指出需要整治的地方,下次来看是不是整治好了。经过全院上下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使故宫9371间房都干干净净。
室外环境的整治比室内要艰苦得多,因为很多地方都不开放,杂草没膝。老员工嘱咐我,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一定要大喊两声,让小动物跑了,再进去,否则会踩到小动物。室外环境整治好后,我们给野猫建了非常好的猫舍,提高它们的生活质量。
我们还下决心对古建筑顶上的杂草宣战。不是把它们拔掉就可以,因为这样一来,下两场雨,草又会长出来。古语讲“斩草要除根”,要一片片把瓦揭开,把草根取出来,把古建筑重新做好,不要让草籽再进去。一干又是两年,我们才敢对社会宣布,故宫1200栋古建筑上没有一根草。
紫禁城里有一条非常漂亮的河,叫内金水河,两侧都是汉白玉栏杆。河水从西北流进去,向南到武英殿前面,穿过太和门广场,到文华殿前面拐两个弯流出去。之前,这条河上有上百条下水管、上水管,这些市政管道无情地穿越红墙、古建筑,占据了很大空间。
我们下决心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经过一年半设计、一年多报批,在地下8米到14米的空间,保护好上面8米的文化层,采取盾构方式,把十几种管线全部摁到地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还要“去商业化”。过去人们都沿着中轴线参观,经营部门认为有商机了,就在门洞卖东西,发展到每个门洞都有卖东西的,太和门、乾清门、东中门、景运门……一片商业繁荣的景象,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参观质量,我们都将它们清理掉。今天人们走在中轴线上,绝对看不到任何影响安全、影响环境的商业建筑,可以尽情观赏壮美故宫的古建筑群。
紫禁城是明代永乐皇帝于1420年建的,2020年它要过600岁生日,我们希望2020年之前把古建筑修好。1923年6月的一天,一把大火把紫禁城“四大花园”之一的建福宫花园烧掉了。几十年后,我们把它修复好,作为故宫博物院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中正殿成为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研究所陈列展览的地方。
故宫人的工匠精神
要扩大开放,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办,就是把文物藏品修好,这样才能举办更多展览。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片子播出以后,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故宫,最多一年有35000人。
我想跟这些同学说:“你们真的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和日常状况吗?你们是不是因为看到片子里一会儿摘果子,一会儿逗猫,一会儿弹琴,感觉浪漫才报名?那可都是导演安排的花絮,并不是真实的。这项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择业要终一生。”
这部片子讲的是工匠精神。比如,从事古书画装裱修复的单嘉玖教授、从事青铜器修复的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王有亮……他们一生修了很多国宝级文物,要退休了,还是坚守在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还有被同学们誉为“男神”的王津。18世纪的西洋钟表经过他的手,表针还能走得准、水还能流、小鸟还能叫、小人儿还能出来,到点还敲钟,背景还有音乐。四十多年来,他修了三百多台西洋钟表。
建立医院、给文物看病
我们拿出很大的院舍,集中200名文物医生,建立了人类第一所为文物治病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这所医院具有23间科研实验室,每一件古建筑构件、每一件藏品必须得到科学分析检测,才能接受治疗。我去过很多世界著名博物馆,他们最多有三四十名文物修复人员,我们为什么要200名?其实他们一半都是从事分析检测、无损探伤的科学家。
这座医院一建立,国际文物修护学会就把全球唯一的培训机构设在故宫文物医院。近年来,已经培养了37个国家的上百名文物修复师。
2014年我们推开了隆中门的大门,它的打开意味着故宫广阔的西部区域第一次开放。我们的员工曾把这片区域称作“女性的世界”,其实这里是“退休女性的世界”,因为古代住的是皇帝的母亲们,她们有很多时间,建了很多佛堂、花园。
其中最大的宫殿叫慈宁宫,修好后我们把它作为雕塑馆,先后举办了5场雕塑展。没有雕塑馆时,故宫收藏的10200件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雕塑都在库房睡觉,有些高大的雕塑连库房都进不去。
一件三米多高、有1500年历史的北齐菩萨雕塑,几十年来就在南城墙的墙根下站着,作为院长,每当看见我的心仿佛在滴血——让这么好的艺术品、这么好的文物站在外面,他的脸色都不好了。我们赶快把他送到文物医院修复以后,陈列出来,脸色也变好了,所以文物是需要尊严的!
紫荆城有4个城楼,4个角楼,过去全是库房。今天我们要开放所有的城楼和角楼,人们可以走进角楼,我们在角楼里做了25分钟的虚拟现实片子,告诉人们怎么不用一根钉子、用榫卯结构把上万块木头组建成3重檐、72条脊的美丽建筑。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6200件明清家具,不是紫檀就是黄花梨,但是最初他们挤在94间小库房里面,最高堆了11层。几十年前拆了门才把他们推进去,就再也没有走出来。今天故宫文物医院把他们修好了后陈列出来,都变得光彩照人。我们还建了大型家具馆,将这些精品家具、组合式家具情景式陈列出来,使人流连忘返。
打造“智慧故宫”
可是我们开放再多区域、举办再多展览,到故宫参观的观众仍然是全球人口很少的一部分,我们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传播文化。
我们把网站做得更加强大,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有趣,使孩子们能够通过网络多走进博物馆、听通俗有趣的故事;把外文网站做好,通过网站使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们的文化。
我们举办网上展览,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故宫的展览,这是大的突破。故宫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在网上都公布了详细信息。
我们搭建了3个摄像室,每天源源不断地用高清晰的摄像把展品和建筑照片录入网站,人们在家里也可以看到全景故宫。全世界最强大的数字博物馆诞生了。我们加大了微博的宣传力度,白天讲建筑、晚上讲故事,还有更多可参与的活动。
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来了600岁生日。
这一天我们格外激动,在全国各界共同努力下,通过诚实劳动,实现了我们的诺言:“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600年!”
监制 | 王翔宇
整理 | 高旸
责编 | 孙烈举
审核 | 蓝希峰
制作 | 胡琪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