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百年再议“中国奥杜威峡谷”泥河湾科学发现

发布时间:2024-12-21 17:18:12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社 张家口8月21日电 (记者 陈林)享有“东方人类的故乡”和“中国的奥杜威峡谷”之誉的泥河湾遗址,地质考察考古发掘已历经百年。这一科学发现为何会助推东西方文化交流,21日在泥河湾遗址所在地河北省阳原县举行的“泥河湾科学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给出了答案。

  泥河湾是阳原县东部一个小山村的名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付巧妹说,1924年,法国博物学家桑志华等学者到泥河湾考察古生物化石,美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发表有关泥河湾盆地的首篇学术文章,将泥河湾村附近的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开启了泥河湾盆地的科考历史,自此“泥河湾层”“泥河湾动物群”被国际学术界知晓和重视。

  “泥河湾前期的科研工作由西方学者主导,后期的研究工作由中国学者完成。”旧石器考古学家、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谢飞说,1921年,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的法国神父文森特在泥河湾附近地层中寻找到一批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巴尔博前来考察,发表文章将村附近的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泥河湾首次具有了科学的含义。

  谢飞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务院批准的第一项涉外合作考古项目就在泥河湾。即1991年至1992年泥河湾东谷坨遗址的中美合作研究。1996年,中美泥河湾联合考古队发掘了泥河湾飞梁遗址。这些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影响不可估量。

  据了解,中美学者广泛对话交流,引进了国际上流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记录、研究方法,发掘记录方法改进、完善,并逐步形成统一标准,并在后来的发掘中广泛应用。

  谢飞说,通过在泥河湾的亲身经历,美国学者承认了泥河湾旧石器考古的研究成果,尤其认可了早更新世的旧石器遗址及其年代。同时中国学者系统地掌握了科学的田野发掘技术和实验分析方法,在旧石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上基本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资料显示,100年来,数辈中外地质、考古学者对泥河湾遗址开展了持续不断的科研探索,基本构建起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是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地区。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看来,泥河湾盆地是东亚最早的人类驻足地之一,是东方人类演化的摇篮,是非洲之外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地区。“这里的第四纪河湖相和黄土地层埋藏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基本完整的文化序列,保存着大量与古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着二百万年间华北气候与环境变迁的历史。”

  已是第5次走进泥河湾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Robin Dennell说,泥河湾盆地保留了至今近180万年至1万年,甚至几千年间完整的考古记录,记录了人们在这里生活、生存情况,这是世界范围内少有的几个地区之一,“需要几代人终其一生去研究”,“非常幸运,能够参与这项工作的研究”。

  记者从此次会议获悉,河北有关部门正在努力推进泥河湾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