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探访乌兰察布:绿富同兴之路上的孜孜探索

发布时间:2024-11-14 17:54:57 来源: sp20241114

   中新网 乌兰察布10月18日电 题:深秋探访乌兰察布:绿富同兴之路上的孜孜探索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岱海之滨,波光粼粼;苏木山下,郁郁青青;云谷之上,碧空如洗。深秋的乌兰察布,处处皆是风景,山青、水绿、天蓝交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深秋时节, 中新网 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探访这座绿富同兴之城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

图为集宁霸王河公园。王俊平摄

  乌兰察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有着“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的美誉。近年来,乌兰察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全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指标持续向好,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漫步于集宁区霸王河旁的沿河步道,水清岸绿,飞鸟蹁跹,处处充满生机,在此散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

  “如今的霸王河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河水清澈,鸟儿增多。我经常来这里晨练,跑跑步,呼吸新鲜空气,心情格外舒畅。”集宁区居民梁晓红感慨道。

  霸王河作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母亲河”,曾一度面临河水污染、水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健康带来严重困扰。

  2010年起,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对霸王河流经集宁全线进行全面整治。如今,一条22公里长、1公里宽的水域绿化景观带生态公园展现在眼前,昔日干枯脏乱的霸王河重焕生机,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景观河。

  霸王河的蜕变只是乌兰察布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乌兰察布全力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推动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由“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生态之治”转变。

图为工人们在化德县防沙治沙项目作业区开展作业。郭小燕摄

  数据显示,2023年乌兰察布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率达92.4%,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2024年,全市5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Ⅲ类水质以上,列入考核的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当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责任事件。

  绿色不仅装点了乌兰察布的自然环境,更是推动了当地生产力发展,引领民众走上致富之路。

  在化德县刀拉胡洞村的防沙治沙项目区,一片片新绿见证着生态变迁的奇迹。此前,在这片曾经沙化严重的土地上,人头攒动、机械轰鸣,挖坑整地工作火热而有序地进行着。

  刀拉胡洞村党支部书记刘军对往昔的恶劣环境记忆犹新。那时,村周草原退化,风起时,黄沙漫天,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与生产生活。

  “自开展各类生态修复工程以来,这里的气候逐渐好转,降水量增多,风沙天气减少,农作物的收成也逐年攀升。许多村民参与到生态工程项目的日常管理中,不仅美化了家园,还极大地改善了经济条件。”刘军说。

  不只是化德县,乌兰察布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让更多人吃上“生态饭”。

图为秋日的卓资县红召九龙湾。王俊平摄

  兴和县察尔湖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农工商文旅康”一体化发展,培育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等业态,打造出“绿色养生谷休闲察尔湖”品牌形象,年接待游客量高达18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千万元。

  四子王旗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重点发展马铃薯、肉羊、肉牛、旅游等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马铃薯、肉羊、新能源、化工、旅游等“五大百亿产业集群”。

  卓资县发展了包括林胡古塞、红召九龙湾、红石崖等景区在内的多个生态旅游胜地。2023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万人次,通过旅游带动全县收入实现8.7亿元。

  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持之以恒的绿色行动让乌兰察布的蓝天繁星常驻、碧水净土长存,“绿色福利”成为当地民众的“幸福标配”。如今,乌兰察布“以绿生金”的渠道不断拓宽,让绿色发展的“气质”更纯正,让祖国北疆的“颜值”更亮丽。(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