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守关人”张晓燕:让石榴花开满戈壁

发布时间:2024-12-28 04:17:36 来源: sp20241228

   中新网 兰州10月7日电 (王牧雨)“我就是长城脚下的一抔黄土,多年前听从内心的召唤,从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义无反顾奔赴戈壁旷野嘉峪关,从此,懵懵懂懂一头扎进长城的怀抱,就再也没有离开。”甘肃省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晓燕近日接受 中新社 、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说道。

  多年前,张晓燕跨越1800多公里,从老家河南禹州来到甘肃嘉峪关成为一名讲解员。长城脚下,她一扎根就是22年。这期间,她的标签也在不断增加——讲解员、副研究馆员、甘肃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红石榴”宣讲员……

图为张晓燕(右二)在嘉峪关关城上为小朋友们进行讲解。(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国庆节前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张晓燕就是其中一位。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来到嘉峪关时的情景,张晓燕说,2001年第一次来到嘉峪关游玩,远远看着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她对于长城的情感就在心中扎了根。次年,正值嘉峪关大景区管理委员会招聘讲解员,张晓燕应聘入职,一头扎进了讲解工作。

  夏天烈日暴晒,冬季朔风呼啸,一趟关城爬下来对体力考验极大。正值青春的张晓燕,却并不觉得疲倦。“每天七八个团,从当日8时到20时,一年365天不闭园。中午吃饭,游客可能突然来找讲解,放下碗筷就奔赴关城了。”她说。

  张晓燕说,每来一个团让她讲解,都感觉是在赴一场约会,在那种状态里让她觉得特别开心。“每次站在城墙上望着大漠戈壁时,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自己前世就是驻守在这里的一位士兵。”张晓燕说,这种感觉一直陪伴着她,让她更加坚定从事这份工作。

  在讲解嘉峪关长城的古代军事防御作用时,张晓燕会思考,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述长城的防御作用,是狭隘、失之偏颇的,应该让游客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长城,让他们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一步步构筑起来的。她随即向游客讲起长城的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作用。

图为张晓燕(右三)向游客讲解长城历史。(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她发现以前的讲解内容挖掘深度不够,与游客的需求不完全贴合,于是开始不断琢磨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力求表达得更贴合游客的需求。

  她在寒冷的冬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在路上思考着如何改进讲解词。有一次,张晓燕骑车摔到了树沟里,但挣扎着起来后,却突然想到了如何更好地表述一句讲解词,那一刻,她忘记了疼痛,只觉得那是一种惊喜。为了查清讲解中的问题,她查阅文献资料数百万字,撰写近20万字读书笔记……

  为了让游客在听讲解的同时心中有感,她总结了长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90多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巧妙融入讲解词,撰写10余万字的嘉峪关关城景区及长城博物馆讲解词,以景区、博物馆为阵地,带领景区讲解员将长城文化中蕴含的典型、真实、鲜活的中华民族故事讲给五湖四海的游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晓燕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渺小,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加丰富自己。她不仅养成了每天看书、看报纸、记录知识的习惯,无论是手机上的分享还是传统的纸质书,她都会认真阅读并记录下有用的信息。她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每一本书都承载着她对长城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如今,除了讲解工作,张晓燕还积极参与各种研学活动。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特约研学专家的她,每年都会参与针对小学、初中、大学生和成年人的研学游活动,为游客们介绍嘉峪关市境内的景点,并举办关于长城和丝路文化的讲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文化,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张晓燕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它彰显了中华民族无限的文化自信。除了军事功能,长城更是连接各民族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它保卫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晓燕表示,今后还将更好地挖掘长城的作用,讲好长城故事。(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