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8:35:57 来源: sp20241125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周游
发于2024.11.4总第116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夜晚的北京海淀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灯火辉煌。
该购物中心西区六层坐落着一大型教育综合体“青苗荟”,以0—18岁儿童青少年教育培训为主,号称是“全品类、一站式少儿培训营地”。海淀妈妈刘彤是这里的常客。每周四,幼儿园大班的女儿都会在“青苗荟”的学而思素养上人文创作课。从傍晚开始,这一教育综合体的走廊里逐渐坐满了家长。
在这一教育综合体,蜿蜒一整层的回形走廊两侧,分布着数十家培训机构,以非学科类培训为主,涉及书法、器乐、围棋、体能等艺体美领域,也有编程、机器人等新兴热门方向。这里也能见到一些培训行业的老面孔,例如新东方、学而思素养、高思教育。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后,非学科类培训成为热门赛道。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虽未放松对义务教育以及学科培训的限制,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的表述,似乎又给行业打了一波“强心剂”。
非学科类培训是大多传统头部教培机构的转型方向。但与此同时,近期,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爆雷”事件频繁发生。
与升学刚需密不可分
晚上8点左右,学而思素养几间教室外的走廊开始喧闹起来。刘彤接到女儿,后者开始向她讲述课上学到的汉字、听到的故事。这节课90分钟,一名老师教11个学生。
这学期开始,每个工作日的晚上七点半左右,刘彤都会去往不同的培训机构等女儿下课。周一书法、周二舞蹈、周三英语……她说,为了享受优惠,买培训课基本是10节起步,有的一周一节,有的两周一节,这样的状态至少会持续到学期末。在过去的这个暑假,刘彤女儿上完一整套共16节的中国舞课程,一个班有十多个孩子一起上课。“暑假课程特别是5人以下的小班很难抢,几乎都是刚开课就满员了,我们只能报大班。”刘彤说。
暑假期间,由于禁止开展学科类培训,家长开始陆续转向非学科类培训。出于培养特长、满足兴趣、强健体魄等多种因素考量,多位受访家长提到,暑期为孩子报名了超过3门非学科类培训班。
由于各地对学生身体素质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考试的需要,体育类培训成为不少学生培训项目中的刚需。北京市于2021年底将中考体育总分从30分提升到70分,比肩物理等科目的分额,其中现场考试分数占30分,对学生的运动技巧和体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青苗荟”内汇集了十余家体育类培训机构,从球类运动到体能中心不一而足。一位少儿搏击馆的工作人员表示,在传统的趣味搏击、散打、一对一格斗课程外,机构今年春季起还开展了体适能课程,主打耐力和爆发力训练。一位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暑假,她在该机构为孩子报名了持续6周的体适能课程。“孩子刚上初中,身体素质不高,跳绳都跳不了几个,现在体育成了重要的提分项目,必须尽早开始抓。”
科技类培训也是一大热门。在北京海淀的另一商圈,相邻两座大厦内聚集了多家少儿编程培训机构,每家机构都推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包括程序设计、机器人编程、科学实验、思维逻辑等。一位编程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了细分至年龄段的课程安排,例如2—4岁可通过积木、乐高等构建空间思维,4—5岁进行编程启蒙,6—7岁开始利用Scratch编程语言进行项目开发,8—16岁则可开始接触Python、C++等编程语言。“秋季10人的Scratch小班已经报满了。”该工作人员说。
市场需求火热,机构数量也在攀升。以江苏省为例,“双减”工作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今年1月发布的第二期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中,共有科技类167家、体育类1314家。而到7月第四期 “白名单”出炉时,科技类和体育类的数量增至243家和1523家,增幅分别超过45%和15%。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非学科类培训市场异军突起,校外培训头部企业在非学科赛道多有布局。学而思素养所属的好未来集团在“双减”后,宣布完全剥离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转型非学科类培训和教育科技业务。新东方于2023年成立儿童素养智学推广管理中心,聚焦中小学非学科类培训业务线,课程涵盖编程、机器人、美术、科学等领域。
从财报上看,头部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业绩回暖。根据公布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好未来本季度营收为4.14亿美元,达成连续第5个季度营收增长,平均增速达46.7%。新东方2025财年第一财季报告显示,教育新业务在本季度维持强劲增长势头,营收同比增长49.8%。其中,非学科类辅导业务在近60个城市开展,本财季报名约48.4万人次。高途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非学科类培训业务首次贡献了营收的20%以上,成为高途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多位受访家长坦言,如果孩子较早显现出美术等方面天赋,且认定走艺考道路,家长倾向于花重金请私教,进行一对一培训。此外,升学方面,尤其在申请国际学校、中学国际部时,获奖经历能为简历增色。目前,有机构专注这一赛道,提供各类大赛的备赛服务,例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上述赛事都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白名单”中。
教育行业研究咨询机构里畔商研合伙人葛文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艺考、体考等赛道的竞争仍趋白热化。财报上虽然多有非学科类培训的增长点,但绝大多数机构的业绩增长与升学刚需密不可分,这使得培训市场的火热得以延续,与学科能力相关的培训正成为培训行业的新引擎。
“火的品类不少和学科沾边,比如阅读能力类的培训对应语文,思维训练、编程、机器人培训对应数学,英语能力类的培训更是遍地都是。”刘彤说。“青苗荟”内一位学而思素养工作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目前该校区剑桥英语类全线产品都爆满,想要报名的话需要排队,等待“插班”。前述编程机构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显示,其课程能够训练文本理解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增强英语阅读能力。
“许多非学科类培训提供的是融合性课程,兼顾素质教育和升学教育。”葛文伟说,升学和应试的核心需求不变,培训机构又要符合监管要求,于是,会在非学科培训中加入一些学科能力的培训内容。一位不愿具名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打着非学科类培训旗号,讲课本内容、升学内容的现象,属于学科类隐形变异,一直以来都是明令禁止的。”
课后服务难赚钱
刚需市场热度不减的同时,传统的校外兴趣班正经历“瘦身”。多位受访家长提到,开学后,他们倾向于砍掉一些可有可无的兴趣班支出,让孩子专注于有关学科能力的提升。
“现在兴趣班教学都断断续续,家长说停就停。”成都一钢琴培训机构教师向《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她在机构教学十一年,以前家长配合、孩子学习体系化程度高,兴趣开发也很有效果。现在一到开学季,家长不约而同开始停课。暑期一周最高峰能上30节课,现在一周只有不到10节。为数不多还坚持一周来一次的学生里,大多数也通常是一周只练一次琴。
胡梦的女儿在北京海淀某中学上初二,从小学二年级起学习钢琴、美术、羽毛球。钢琴课是一对一上门私教,一节600元,一次一小时。羽毛球和体能培训在机构进行,一节课350元,每周安排两三次课。她粗略估算,每年花在培训上的总支出超过10万元,其中应对美术类艺考的支出超过五成。今年秋季开学以来,胡梦决定让孩子选修学校的羽毛球课,只有美术培训仍在机构进行。
据葛文伟观察,今年,随着一些兴趣班的缩减,艺体美类的非学科类培训市场有所萎缩,一些经历了“双减”后暴涨时期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逐步退出市场。学生对多种兴趣的早期探索正转入校内完成。
今年发布的《意见》鼓励学校按规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为学校提供非学科类优质课后服务。北京某中学政治老师贾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该校提供的课后服务涵盖编程、劳动、影视、劳动技术课等,许多兴趣课都以学生社团为单位开展。学校近两年也引入了第三方机构课程,例如心理团辅、机器人等。
江西省采取1+N课后服务模式,1即辅导答疑,N代表科技、美育、体育等素质教育类课后服务内容。江西省某镇小学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称,学校近800名学生,一般只有极个别学生不参加课后服务。该校没有和校外机构达成合作。他认为,地方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学校暂时没有能力甄别培训机构的良莠。“学校要对服务质量负责,不敢擅自选择第三方机构进校。”
在葛文伟看来,学校选择大体量的课后服务时会通过招投标平台,在政府公布的“白名单”机构中选择合作。
于进勇认为,培训机构对参与课后服务持保守态度,主要是因为难赚钱。本来每人每节课200元的生意,现在要每人每月200元拿下来。只有缩减成本,机构才有能力进入极低客单价的市场。技术上,AI利用真人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进行后续剪辑,并按照学生需求播放,营造出实时互动的感受,可以将每节课的价格压缩到3—5元。但非学科类培训很可能涉及线下器件的操作,难度较大,学生的获得感不易保证。“真人教师教弹钢琴和AI教师的体验差远了。”刘彤说。
前述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指出,引进校外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有助于丰富课后服务类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同时也能减轻校内教师负担,减少校外培训家庭负担,参与课后服务是校外培训机构转型的一个重要路径。
葛文伟认为,课后服务收费情况各地不同,资源强校可以承担这部分费用。如果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吃紧,学校财政情况较差,采取地方财政补贴、学校补贴、机构让利、家长支付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将收费价格压到市场均价以下。目前来看,课后服务不会成为培训机构的主要营收来源,机构参与的主要动机还是进入公立体系所带来的宣传和获客效应。
2022年底,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培训意见》),提出到2024年,非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效显著,家庭支出负担有效减轻,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葛文伟认为,严格执行“双减”政策的前提下,《培训意见》允许教培行业适度发展,这对于非学科类培训的发展是政策利好。
监管平台待完善
受市场风向影响,非学科类培训也在逐渐向私域渗透。于进勇指出,原来兴趣班模式下,学生多班级大,机构拼价格战。“双减”以来,机构倒下一批,剩下的都转型去做艺考等刚需赛道,加之课后服务还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学生的兴趣,因此,一些家长会寻找线下私教。
胡梦向《中国新闻周刊》展示了两年前女儿在校外机构上钢琴课的开销,那时24节课总价6000元,打折下来5760元,即使算上课单价上浮,也比如今的一对一上门私教便宜许多。珠海一位初中生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女儿学了10年的中国舞,一直每节60元,预付100节课,打折后为4800元。长笛由于是私教课则贵得多,每节250元,一次交10节的费用。
“选择私教有时也是被迫的。”多位受访家长表示,优质老师都聚集在艺考、体考等专业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基本都只提供一对一或2—3人小班教学。家长最看重教师资质,而在不少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教师资质的水分更大。
《培训意见》从设置标准、准入流程、日常运营等方面对非学科类培训行为进行了规范。但培训机构种类繁多,规模庞大,产业链条长,监管难度大。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上,可查询到4000多家合规的学科类培训机构,非学科类超过11万家。前述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指出,培训从业人员的资质是机构准入的重要一环。目前,非学科类培训教师没有明确要求具备教师资格证,而是要具有相应职业、专业能力证明。
当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资质监管已全面启动。《培训意见》明确机构准入要“先证后照”。“证”是指《办学许可证》。重庆一位英语培训从业人员称,“双减”刚开始时,学科类机构都倾向于不办证,以逃避监管。但非学科类机构不存在教学内容和时间限制,因此,如今对办证持开放态度。“早点获证,还有望作为‘白名单’公示,与学校合作也会更加方便,这有利于建立竞争优势。”
多位受访家长表示,选择私教的另一个原因是,非学科类培训“跑路”的大有人在。过去一段时间,老牌国学培训机构秦汉胡同由于资金链断裂,宣布线下闭店。有报道指出,此前该机构声称与银行有资金监管账户合作,然而,其部分分校要么未开设监管账户,要么开设了但用了一两次后就没再使用。
《培训意见》指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培训收费实行指定银行、专用账户、专款管理。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办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但目前,动辄上百课时、一次收费上万元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多位家长称,自己并不知道这一限制,即使知道,为了享受优惠,也很可能选择私下交易,绕过监管机制。
于进勇表示,很多时候,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会死于“上规模”。原本其业务只能支撑一个市值一两千万元的公司,若盲目扩店,依靠预付资金负债经营,其规模又不足以吸引外部投资,其资金状况将岌岌可危。
目前,根据教育部《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对于校外培训机构拒不执行预收费监管有关规定的行为,将视情况处以警告、退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于进勇指出,该办法从去年10月开始实施,让消费者“手中有剑”,追责有规可循。但机构有人员雇佣、场地租赁和课程研发等固有成本,其始终有动力铤而走险。依据暂行办法,现有的处罚力度偏向保守,未来或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
除了事后监管,事前监管也很重要。培训市场还缺乏权威、有效且普及的第三方监管和交易账户。教育部于2023年推出了“校外培训家长端”“校外培训机构端”两个App,平台交易采用第三方账户,帮助家长甄别证照齐全的机构,确保交费安全、退费方便、举报渠道畅通。目前,该平台还处于推广中,仍有许多零散机构未入驻,不少家长也未听说过该平台。
于进勇表示,培训机构预付资金监管很难落到实处,原因之一是机构和家长使用监管平台的意愿较低,其二是现有地方性规定不够明确或法律层级相对较低,相关部门和企业持观望态度。在前述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看来,家长要提高财产安全意识,选择符合监管要求的机构和交付方式。
对于想入局非学科类培训的新机构,葛文伟指出,培训头部机构转型已基本完成,刚需市场已被占据,大量腰部机构已化整为零,蚕食了剩余的弹性需求。在于进勇看来,整个教培行业在中短期没有什么投资机会。投资人追求规模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可能利用技术革新在某一细分领域做出较好口碑的业务,但缺乏刚需,上规模很难。因此,未来培训机构良性运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服务质量,让刚需程度低的课程也值得家长长期买单。
于进勇认为,由于需求弹性大,非学科类培训“爆雷”的概率远大于学科类,消费者的信心对市场稳定至关重要。
(文中刘彤、胡梦、贾亮为化名)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40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