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多彩广西 探寻魅力中国

发布时间:2024-11-23 12:11:56 来源: sp20241123

3月11日至16日,来自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的13名外国媒体记者走进广西,领略秀美的山水与风光,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体验柳州工业“智造”的提质增效,感受中国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见证当地生态文明保护的成果。

作为亲身参与了2024年中国两会报道的外媒记者,从现场聆听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到深入一线实地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果,他们感慨良多,一路上不停拍照、撰稿,积极向本国读者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广西实践经验。

北海:生态文明与历史保护共建

记者们首站来到位于广西最南端的北海市。在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3000多亩红树林规模壮观,令人惊叹。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植物群落,能抗风抵浪,素有“海上森林”“海岸卫士”之称。看到这里的景色后,巴西《论坛杂志》记者维达尔有感而发:“这太不可思议了!这里的红树林让我想起我的家乡,尽管我们相隔万里,但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3月11日,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13名外国媒体记者在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参观(无人机照片)。人民网记者 袁蒙摄

3月11日,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13名外国媒体记者在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参观(无人机照片)。人民网记者 袁蒙摄

随后参访的北海银滩也给外国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宽阔美丽的沙滩,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自拍留念。来自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巴卡尔激动地表示:“我的家乡桑给巴尔也有这样的景色!”

北海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记者们来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了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北海合浦就已成为汉代海上对外贸易的中心和枢纽,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馆内藏有文物5200多件,来自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承载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历史记忆。

3月12日,外国记者在广西省北海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人民网记者 袁蒙摄

3月12日,外国记者在广西省北海市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人民网记者 袁蒙摄

造型各异的青铜器具、颇具设计感的水晶串饰、蕴藏智慧的生活工具……跟着讲解员的步伐,外国记者们在这些拥有悠久历史的文物前驻足、观赏。参观结束后,记者巴卡尔对于这里的文物、文化保护工作连连称赞:“中国人非常善于保存历史和文化,这对我来说很有用,我要把这些经验分享给我们国家的观众。”

柳州: “国之重器”与“舌尖美食”并行

一来到柳州,路上随处可见的“迷你”汽车和路边的充电桩便吸引了外国记者们的注意。这些“迷你”汽车就是火遍全国的五菱新能源汽车。

柳州有着几百年的工业历史,汽车产业是当地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代表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中,约有十分之一来自柳州。

3月13日上午,外国记者团来到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参观。来自捷克的记者赫列娜在试驾完新能源汽车后说:“我们需要像这样便宜、智能、轻便的汽车,真希望能在欧洲买到这个品牌的汽车。”

3月13日,外国记者在广西省柳州市在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试驾新能源汽车。人民网 苏缨翔摄

3月13日,外国记者在广西省柳州市在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试驾新能源汽车。人民网 苏缨翔摄

在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来自阿根廷公共电视台的记者巴布罗体验了5G智能遥控电动装载机,并成功实现了“隔空”作业。据了解,该款电动装载机使用的5G智能遥控技术可以操控2000多公里外的装载机进行作业。谈及这次体验,巴布罗激动地说:“这真是一项伟大的技术!”

除了工业,螺蛳粉也是柳州的城市名片之一。很多人对这种“气味臭,入口香”的食品爱不释手,柳州也因此“出圈”。2023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为669.9亿元,带动30多万人就业。当日下午,外国记者们来到柳州螺霸王产业园,探寻“小米粉”发展为“大产业”背后的故事。

在试吃环节,记者赫列娜赞不绝口:“我很喜欢螺蛳粉的味道,有人说酸笋很臭,但我觉得可以接受。如果可以,我想把它带回捷克。”

3月14日,外国记者们在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体验民族服饰。人民网 周琳佳摄

3月14日,外国记者们在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体验民族服饰。人民网 周琳佳摄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外国记者们还体验到了不一样的民族文化。刚走到寨口,他们便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村民唱起敬酒歌、献上煮油茶,让外国记者感受到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不仅如此,外国记者们还纷纷换上苗族服饰,和当地人们手拉手、跳起舞,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体验了竹竿舞等具有苗族特色的活动。

桂林:山水风光与文化底蕴并重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甲天下,绝妙漓江秋泛图”“神姿化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古往今来,桂林山水享尽了文人墨客的赞誉。2014年,桂林喀斯特地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3月15日,外国记者在漓江游船上拍照记录美景。 人民网 苏缨翔摄

3月15日,外国记者在漓江游船上拍照记录美景。 人民网 苏缨翔摄

3月15日,外国记者们登上漓江游船。青峰夹岸、绿水萦洄、峡谷峭壁、悬泉飞瀑……被清晨雾气笼罩着的漓江宛如一副水墨山水画。当游船行至著名景点“黄布倒影”——20元人民币取景地时,外国记者们更是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人民币,打卡留念。

来自塞内加尔塞内网的记者法耶激动地在视频电话里和她的妹妹分享这里的美景:“相比纸币上的风景,现场看到的更美。”牙买加我们今日新闻网记者霍尔曼也一边拍照一边感叹道:“这里的山水太不可思议了,太美了。”

桂林山水的美离不开当地政府为保护生态文明付出的努力。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战略发展处副主任汤建伟向外国记者讲述了自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从就改善漓江生态环境积极建言,到落脚实践,包括汤建伟在内的许多工作者献计献策,促成漓江景区发展成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来桂林之前,我在网上查阅了有关信息。这真是个奇迹,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来到这样的‘人间天堂’。”格鲁吉亚穆塔瓦里媒体中心创始人古卢阿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说道。

“如果不是这次经历,我们不会有机会看到中国的新面貌和成就。”古卢阿每天都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制作成视频发布在网站上。她告诉我们,这些视频很受欢迎,每天都有人在等待她更新。“我的读者给我留言说,谢谢你带着我们一起旅行,并且向我们介绍这个神奇的国度。”谈及工作,她自豪地表示:“我向格鲁吉亚的观众展示了真实的中国。我将一如既往地报道下去,让更多人可以了解这个国家。”

(责编:苏缨翔、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