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攻坚“三北”进行时

发布时间:2024-11-27 18:30:46 来源: sp20241127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被称为“三北”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分布着我国84%的沙化土地。以防沙治沙为目的,起始于1978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如今已经进入到了工程实施的关键期、攻坚期。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把“三北”工程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牢不可破的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作为攻坚战中的三大标志性战役,去年以来,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陆续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已经全面打响。

  2024年5月14日,记者在甘肃民勤县青土湖区域采访时,遭遇到了一场沙尘暴。

  甘肃民勤县林业和草原局高级工程师张世虎:“这个风沙带再往前移会直接威胁到民勤,在前移的过程中会跟腾格里沙漠相连,青土湖这个区是阻挡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的一个桥头堡。”

  甘肃民勤是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主战场之一,十多年来,这里固沙、造林从未间断。

  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中,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涉及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四省区,是我国北方风沙活动最为频繁、灾害最为严重的沙尘源区。这场阻击战就是要加强重点风沙口治理和跨境沙源地治理,加强绿洲外围和沙漠边缘防风固沙林草带建设,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

  当沙尘散去,通过航拍可以一睹青土湖的真容:从北向南,有尚未治理的沙漠,但还有纵深达到10公里的人工治沙带,以及被这道固沙防线所保护的127平方公里的湿地。历史上的青土湖,在西汉时期水域面积曾经达到4000平方公里,受气候和人为影响,逐渐干涸、沙化。

  青土湖的干涸造成该区域风沙肆虐,形成了13公里的风沙线,每年以3米到5米的速度向民勤绿洲逼近,成为民勤北部最大的风沙口。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这里呈合拢之势。

  危急之下,民勤县开始在青土湖区进行大规模治沙、造林、调水、补水,逐渐恢复青土湖的生态。

  张世虎:“从2011年、2012年,依托‘三北’工程就开始集中防治,2017年、2018年、2019年依托山水林田湖项目对青土湖区域进行了一次集中治理,青土湖开始逐渐有水,之后周围的芦苇自然而然就生长起来了。在没水之前青土湖的植被盖度就是5%到20%,现在是20%到40%,有些区域达到60%的植被盖度。”

  修复青土湖只是民勤人治沙的一个缩影。在民勤县,历史上有大大小小风沙口216个,最严重时荒漠化面积近乎占到95%。从建国初期开始,民勤人就在与风沙作反复斗争。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北”工程全面拉开序幕,民勤的治沙造林逐渐从零散化转变为规模化。2023年6月,“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启动,治沙造林的工作进入更加系统、更加精准的阶段。

  2023年9月,甘肃、内蒙古两省区签署协议,共同维护跨界区域生态安全。今年4月,民勤县与相邻的阿拉善右旗签订跨区域联合防沙治沙合作框架协议。

  如今,民勤县荒漠化面积已经从最高时下降了6%,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在230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110万亩以上。然而,治沙还没有结束,青土湖区域的治沙带还将继续向甘肃、内蒙古边界推进,民勤人将为“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付出持续的努力。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如何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既需要像甘肃民勤这样巩固现有成果,久久为功,也要集中力量、聚焦重点。

  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区,“斩断”风沙源、构筑起保护黑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是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重要任务。

  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核心区域——辽宁省彰武县,在章古台镇邰家村的万亩林场,科研人员正在给防护林安装连接着树干液流仪的探针传感器。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室主任韩辉:“通过以水量平衡为主的人工樟子松林、水土气生等要素观测研究,来实现樟子松人工林高质量可持续经营,打造乔灌草复合林模式,增强林分高效稳定性。”

  70多年前,樟子松就是在彰武引种并试栽成功的,并逐渐成为“三北”防护林的最重要的树种之一,三北地区樟子松固沙造林超千万亩。结合70多年的治沙经验,当地不断探索防沙治沙新理念、新手段,打起了科技治沙“组合拳”。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对“三北”工程地区治沙优势树种进行研究。

  而想要打赢这场沙地歼灭战,彰武面临的不仅仅是造林治沙,还有45万亩的沙化林草地和沙化耕地治理任务。这是阿尔乡镇“智慧沙乡数字化平台”,通过安装在沙化土地里的土壤监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以及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变化。还可以运用AI视频分析技术,全天候自动巡航监测。

  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重中之重。黄河“几字弯”地跨华北、西北,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区。区域内分布着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毛乌素等沙漠沙地,去年攻坚战打响以来,五省区坚持防沙治沙“一盘棋”,为黄河“几字弯”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北缘,一排排深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格外醒目。总投资115亿元、占地48.7万亩、光伏装机容量13GW的新能源基地正在加紧建设。这个新能源项目是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的重点工程。沙漠、沙地地广人稀,蕴藏着巨大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内蒙古自治区“跳出治沙看治沙”,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统筹推进增绿、增能、增收,力求取得1+1>2的效果。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光伏基地,一个五年前光伏治沙的项目已经初见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能源局行政审批办公室主任李凯:“该项目直接治理沙漠面积5万亩,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创新模式,种植羊柴、黄芩、紫穗槐等经济作物。3.6万亩光伏板可以有效阻挡风沙侵袭,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可以遮挡太阳光直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改良沙地土壤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根据实践经验,当地审批部门明确规定:新增新能源项目实施主体需拿出一定比例收益用于生态恢复治理,按照光伏装机不低于1200亩/万千瓦、风电装机不低于2000亩/万千瓦的标准,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在光伏基地不远处,是当地一家大型乳企的奶牛场,目前,这里存栏4000多头奶牛,奶牛的饲草料,基本来自园区的光伏板下种植的苜蓿。

  在距离地球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八号航天员看到,在三北区域,有一些像拼图一样很规则的绿色版块,正在一点点向土黄色地带铺展延伸。

  “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开工项目40个,造林种草2000多万亩。

  “三北”工程开启46年来,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

【编辑:何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