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22:15:46 来源: sp20241123
21行、372字——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里,“国宝”逨盘前,不少观众驻足端详。这件青铜器内的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西周12位天子征战、理政的历史,印证了《史记》中西周诸王世系的顺序,意义非凡。
青铜瑰宝,方寸之间重千钧。“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时指出:“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
国之重器穿越数千载时光,细节里藏着认识中华文明的“密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院之宝”何尊,因铭文中的“宅兹中国”而广为人知。细看器表,几乎不见铸造工艺留下的痕迹,仅在扉棱镂空内侧等隐蔽地方,隐约可见范线,可谓浑然天成。设计之缜密、制作之精心,可见一斑。青铜器合金的配比、纹饰的种类、器型的演变、器物的组合与分布等,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说,青铜器集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工艺价值、文化价值于一体,是一本记载中华文明的厚重“大书”。
打开这本“大书”,做好保护是前提。对于青铜器,既要“知其大”,也要“识其小”,不仅要呵护好文物本身,也要保护好出土地层、位置、组合关系等要素。陕西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王颢从事考古工作27年,经手各类青铜器上千件,“我们要在文物普查、发掘等各环节,加强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力求保留文物更多的信息”。哪怕是器物中残留的早期储藏的液体或食物,也不应破坏原有痕迹。从发掘到修复再到展示,尽量保证文物的本真性和完整性,才能从中“提取”出更丰富的“历史记忆”。
保护是前提,研究是重点。在何尊的铭文中,有一句话是“恭德裕天”。其中的“德”字,相较甲骨文,底部多出“心”字部首。有专家认为,有“心”方为“德”,表明在3000多年前“德政”这一政治理念业已出现,这为人们理解中国的政治传统提供了有益启示。不同时代、地域青铜器之间的关系“图谱”,青铜器的材质分析、工艺重建和产地溯源,青铜器不同器型与纹饰的来源、演变……亟待破译的“青铜密码”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拓宽视野,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发展。
青铜器研究颇为晦涩难懂,如何让这本“大书”更可读、可感、可近、可亲,极为重要。近年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设多种研学课程,推动相关活动进学校、进社区,同时增强导览、展陈、讲解、文创的科技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从通俗化表达,到创新性活动,再到数字化传播,让更多人亲近国之珍宝,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吉金铸史,打开理解中华文脉之窗。与青铜器一样,陶瓷、玉器、漆器等,都是中华文明的“物化载体”,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明基因、文化密码。把它们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就能更好展现生动、立体、有生命力的文化图景,让更多人拥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感知文脉赓续的深沉厚重。
(作者为本报陕西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1日 05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