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5:09:02 来源: sp20241205
程美华在操作丝毯织机。 金颂军摄
程美华创作的作品《年年有余》。 受访者供图
【绝活看点】
从事中国传统手工丝毯制作近50年,程美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独创的凹凸素配艺术新风格使丝毯图案立起来、活起来,让作品具有“软浮雕”的艺术美感。她的一些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世博会等展示或收藏。2018年,她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上经线、挂经线、打底子……在上海市金山区金山丝毯厂,年近七旬的厂长程美华为记者示范手工丝毯制作的每个步骤,灵巧的双手在织机上娴熟穿线,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
“8”字结,是一幅丝毯的“最小单元”。一整幅手工丝毯一般需要打上数十万个“8”字结。而这仅仅是丝毯工艺流程的一部分。制成一幅丝毯需要经过12道工艺流程,包括设计、绘图、点格、配色、晒色、染色、绕丝、编织、平毛、剪花、整修、检验等,平均耗时一年以上。
20岁那年,程美华进入丝毯厂学手艺,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她每天雷打不动地坐上手工织造机,一遍遍地练习打“8”字结:“编织技艺要坚持每天都练,才能技近乎道。”
在程美华的指尖,中国手工丝毯有传承,更有创新。传统丝毯平坦如布,无法呈现丰富的层次。矢志求新求变的程美华,受到羊毛地毯的启发:是否可以让丝毯也立体起来?但是一上手,她就意识到丝毯的原料蚕丝和羊毛不是一回事:蚕丝不如羊毛容易裁剪,传统织造技法难以让蚕丝成形。
前方无路,就自己开路。程美华先在原材料上进行革新,创造性地以柞蚕丝取代桑蚕丝制作丝毯;反复试验证明,柞蚕丝不仅质地更富弹性,而且染色后更加艳丽。
与此同时,程美华潜心研究新的编织技艺。“编”与“织”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工艺,传统丝毯采用的都是“织”的方式。程美华意识到,必须要将“编”的技艺融入丝毯,才能“捋顺”蚕丝。于是,她重新当起了“学徒工”,从基础开始研究走线方式。历经近两年的研究试验,程美华终于探索出将编织融为一体的新工艺。回忆起这段经历,程美华说:“我的创作理念是工艺品必须要独一无二、尽善尽美。”
新技术催生新风格。程美华在丝线编织的艺术世界里,开创出凹凸素配艺术新风格,从此丝毯图案立体起来、活泼起来,像“软浮雕”一样可以上墙了。她的艺术创作也进入了新的境界,开拓出更宽阔的视野。她将生灵草木、山山水水织入丝毯,在方丈之间淋漓表现气象万千的大美中华。
2008年,程美华运用新技艺创作了《鲤鱼跳龙门》,憨态可掬的鲤鱼跃然毯上,富有层次感的鱼鳞熠熠生辉,作品充满着生机与活力。2010年,《鲤鱼跳龙门》入选上海世博会收藏品,在世界舞台上“织”出了一片绚烂的色彩。
“厂里的设计师、编织工大多在50岁以上,怎样才能让年轻人学起来、把技艺传下去?”从2018年开始,程美华将旧车间改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及“社会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她还研发出“数码可移动机台”,将原本2米多高的传统机台微缩成一张A4纸大小,降低了丝毯技艺的门槛,让中小学生等爱好者更方便地亲近、体验、学习丝毯编织的传统技艺。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31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