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3:48:25 来源: sp20241130
火箭军士官学校军士教员开展现地授课。卞文静 摄
“兵教员”,在教学转型大潮中应运而生
前不久,一堂导弹专业示范课在火箭军士官学校操作训练大厅拉开帷幕。让优秀教员为新入职教员上示范课,立起“好教员”“好课堂”样子,是该校一个传统做法。
此次,给众多军官和文职教员授课的,是该校“兵教员”、一级军士长王俊峰。
这所被誉为“火箭军军士人才的摇篮”的军校校园内,到处活跃着优秀军士教员的身影。
像王俊峰这些“兵教员”,是在该校教学转型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当年,该校实装操作课上,一名教员要带数十名学员,轮到每名学员上手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教员对武器装备操作实践少,经验不够丰富,导致有些课程授课效果不够理想。
一次,一名教员讲授一个操作规程,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学员听得云里雾里。负责教学保障的王俊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站出来当起“助教”——让教员专心讲解理论知识和原理,他同步进行动作示范。一番配合下来,教与学、教与练等问题迎刃而解。
“必须紧贴军士人才培养特点规律,不断优化教员队伍结构,打造能教善战的‘名师’方阵。”该校着眼培养新型军士人才,发挥高级军士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突出等优势,从本单位遴选部分高级军士承担专业教练任务,探索走开优秀军士任教制度。
从激烈比拼中脱颖而出,王俊峰正式入列军士教员方阵,成为该校首批“兵教员”之一。
随着人才培养任务日益艰巨,该校一方面持续挖掘本单位军士队伍潜力,一方面拓展“兵教员”来源渠道。他们从一线部队中高级优秀军士中选拔代职教员,每次任期半年,迄今已有40余名优秀军士走上该校讲台。
发射架下,一堂实装操作课正在进行。23名学员先后完成10余个特情课目。教学接近尾声,大家正想松口气,“兵教员”、三级军士长吕刚又叠加一个特情。瞬间,学员们又重新上紧“发条”,投入新的战斗。
从“军士”到“老师”,从战位到讲台,吕刚是该校从基层部队选拔的一名军士代职教员。学员们说:“吕教员上课,有各种招数让你从不会到会,刚学会就又上难度。一节课的内容总是‘量大管饱’,大家一刻不得闲。”
“这些优秀军士长期扎根练兵备战一线,了解部队装备、岗位需求。”该校教授汪徐胜说,军士教员已经成为教学力量的有益补充。
如今,该校一支专兼结合、集优配强的“兵教员”队伍已经初见成形。紧盯战场需求,聚力教战育人,他们搭建起学训一体、训战一致的桥梁,为走开军士培训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路子注入了新动能。
拔节成长,跨过能力素质转型这道“坎”
“想当好一名教员可真不容易!”回顾自己的任教之路,“兵教员”、三级军士长张琳坦言——当时上岗好些天,仍没找到“当教员的感觉”。
第一次上课,张琳就露了怯。“教员,这个元器件有什么功能?容易出现哪些故障……”虽然脑子里装着知识内容,也掌握实操技能,却表达不到位。空有一身本领,不知道如何施展。
那天,在学员的不断发问中,张琳仓促结束了“首秀”。
“一名士兵,能当好教员吗?”有人心里打起问号,张琳自己心里也有些打退堂鼓。
可是想想跨入“兵教员”行列的初心,经历的层层选拔考核,张琳又不甘心。当时,除了学历、任职等多项条件限制外,还要连闯实装操作、命题试讲、面试答辩等数道关口,可谓是竞争激烈、优中选优。
张琳暗下决心,必须跨过能力素质转型这道“坎”。
“带学员上课和带班里战士训练完全不一样。张琳遇到的‘拦路虎’,每名‘兵教员’都可能会遇到。”该校党委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些“兵教员”要想适应岗位需求,无论是从知识结构、授课技巧还是思维理念,都亟需转型升级。
很快,该校接连出台一系列举措,助推“兵教员”快速转型——
进行上岗强化培训。他们对“兵教员”承担哪些职责、需要哪些能力进行量化明确,从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等方面加强岗前培训,并进行严格考评,合格方能上岗。
开展结对帮带培养。他们把“兵教员”挂靠到每个专业教研室,安排优秀教员进行“一对一”帮带,从讲好每一堂课的细节点滴进行锤炼。
推出强能提质“套餐”。他们为“兵教员”量身规划成才路线图,针对短板弱项进行补差,深度参与教学科研任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等能力……
拿张琳来说,为了让他尽快成为教学骨干,所在单位不断给任务、压担子。
一次,学校组织学员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张琳既作为教员参加,又担任专业负责人,每天带领学员在发射场上摸爬滚打。
那天,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剑飞天,直刺苍穹,在天际划出一条壮美弹道。张琳和学员们久久凝望着天空——那是军士学员在发射场上书写的毕业答卷,也是张琳向着优秀军士教员迈进的扎实一步。
战教相融,增强教学科研针对性实效性
“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
“兵教员”、三级军士长郭美超从装备车底钻出来,让现场数十名军士学员惊住了。
课堂上,前来督导教学的一名专家临机设置了一个故障特情。这一下难倒了学员,大家围着装备鼓捣了好一阵,仍然找不到头绪。
大家的目光聚焦到授课的郭美超身上。只见他一边娴熟操作、一边细致检查,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没多久就成功排除故障。
“这样的硬核教员,就是我们的好榜样,跟着他们学操作、练打仗,心里有底气有信心。”学员们为郭美超送上热烈掌声。
前不久,在该校某教材编写推进会上,数名“兵教员”集思广益,让一批新战法新训法新成果进入教材进入课堂。某教研室主任陈超说:“他们了解部队所需、熟悉学员所想,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实效性很强。”
因为这些独特优势,“兵教员”接连带来喜讯。去年底,由该校军士教员参与完成的某教材,亮相上级组织的基础训练规范交流活动,受到部队各级指挥员一致好评。
教位战位无缝对接,课堂战场紧密相连。去年以来,该校探索推行学员“教管训”融合式培养新模式,军士教员再次担纲重任。他们不仅是学员的专业课老师,还成了学员“模拟营”的带训教官,从日常管理、学习训练等方面,参照作战部队模式实行,让学员提前进入未来岗位角色,锤炼带兵打仗能力。
月明星稀,代职即将期满的吕刚,仍在办公室忙碌。半年任教时间,他写下了优秀的“成绩单”——参与6个项目建设、编写7本教材和资料,获得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还有3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报……临走前,吕刚白天忙着上课,晚上赶紧把从教心得写下来。
一项人才培养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这些年来,军士教员助力该校培养的军士毕业学员中,90%以上担任关键岗位操作号手,85%以上担任班组台站骨干,成为火箭军高素质打仗型军士人才的生力军。
多方受益,构建高素质军士培养大格局
一场“四会”教练员比武在火箭军某旅激战正酣。最终,从该校代职教员返岗的一级军士长王文亮脱颖而出。
一段代职教员的经历,到底给这名军士带来怎样的变化?
代职之前,王文亮被旅里选拔为教练员。可他一直在教学上成绩平平,有时还因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守旧,受到官兵“冷落”。
从火箭军士官学校代职回来后,大家发现王文亮的教学风格发生了变化——能从官兵实际出发,带着问题、带着成果,善于聚焦备战打仗的“点”、抓住听课官兵的“心”,授课满意率大幅提升。
“当教员的经历,是我军旅人生的宝贵财富。”代职教员期间,王文亮与专家教授一起钻教学、搞科研,更新教学观念。回到部队后,他不仅立足岗位担当作为,还向上级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
细数近年来“兵教员”的收获,该校教务部门领导欣喜地说:“他们完成的教学训练系统,在多支部队投入使用,上报参评军队科技进步奖;编写的教材,被军队院校士官教育联席会评为一等奖……”
选送军士到院校代职任教,基层部队也尝到了甜头。火箭军某部领导说:“双向奔赴带来院校、部队和军士个人多方受益。能力升级的‘兵教员’,像一颗颗酵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部队各项建设发展。”
那天,发射架下,学员们整齐地坐成两排,教研室领导望着一张张稚嫩面庞,对刚刚走上岗位的“兵教员”耿立营说:“从今天开始,他们就是你的学员,为部队培养比自己更优秀的军士,是你的新任务。”
谈到新学期的教学计划,耿立营说:“我们要到一线部队去授课,也争取把更多练兵备战成果带回课堂。”原来,该校从基层部队军士培养需求出发,准备派送优秀教员前往部队,开启现地办学,进行“订单式输送”,把人才培养课堂办到战场、办到阵地、办到一线。一听到这个消息,耿立营第一个主动报名。
构建高素质军士培养大格局,前路可期。该校“剑锋广场”上的士兵楷模灯箱熠熠生辉,越来越多的优秀军士人才,从这里走向未来战场。(王诗菡 王语晨 李兵峰)
(责编:陈羽、刘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