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名家坊|江明贤:“第一个吃螃蟹”的台湾画家

发布时间:2024-11-24 11:47:37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社 北京7月29日电 题:江明贤:“第一个吃螃蟹”的台湾画家

   中新社 记者 路梅

  1988年7月9日,台湾水墨画家江明贤的个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开幕式气氛热烈、冠盖云集,在海峡两岸都引起轰动。彼时,两岸交流并未大幅度开放,作为两岸分隔近40年首位到大陆进行文化交流的台湾艺术家,江明贤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突破之举,被著名画家董寿平形容为“猛龙过海”。

  今年82岁的江明贤,美术创作生涯超过一甲子,自当年在北京首展至今36年间,他往返两岸200余趟,足迹遍及大陆31个省区市,达成了“画遍每个省(区市)”的心愿。近日,江明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回顾这段延绵至今的两岸丹青缘。

视频:【东西问】江明贤:“第一个吃螃蟹”的台湾画家 来源:中国新闻网

  办展览访名家多年心愿得偿

  回溯到1988年2月,已在台湾画坛颇具影响力的中生代画家江明贤到香港举办个展时,收到赴北京和上海办展的邀请,“既兴奋又害怕,非常愿意去,但还没有胆量马上答应”。他清楚记得,那时台湾当局刚刚有限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蒋经国先生在1月过世,当局的两岸政策走向尚不明朗,岛内社会仍在观望中。

  台北的媒体朋友私下告诉江明贤,5月可能会开放两岸其他方面的交流。他想,“那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了”,便欣然接受了办展邀请。

  江明贤出生在台中,祖上300年前从福建到台。尽管从未到过大陆,但他充满向往与憧憬。“我从小受中华传统教育,不论血缘还是文化,都和大陆是同胞。”求学期间,江明贤与同学们常偷偷传阅从香港带来的大陆名家的画册,对李可染、傅抱石、徐悲鸿、刘海粟等名家十分仰慕,期盼着自己也能亲临大师笔下描绘的名山大川。

  在艺术求学道路上,江明贤自称幸运。他就读的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师资雄厚,包括大名鼎鼎“渡海三家”中的黄君璧、溥心畲,以及张大千、徐悲鸿的得意门生等。富有天分并勤奋学习的江明贤,受到这些前辈的赏识与提携,很快崭露头角。

  1988年到北京时,经文化部门牵线,江明贤登门拜访了李可染,多年心愿得偿。回忆二人的交谈,江明贤至今仍觉感动:“当年李老已八十多岁,对我很是温和亲切。他问我台湾的情况,谈水墨画创作技法,也谈到‘渡海三家’。我的画册他一页一页仔细翻看,不断肯定与鼓励我。他还拿出自己的临摹和写生作品,一张一张讲解,告诉我临摹与写生要并进,学习古人的笔墨功夫,但要创新就一定要写生。原定30分钟的会面,持续了近2个小时。对我这个台湾青年画家而言,是很珍贵的教导。”

1988年7月,台湾画家江明贤(右)在北京举办画展期间,拜访国画大师李可染。(江明贤供图)

  清代画家石涛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江明贤说,写生是画家基本功,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此行,他第一次登上从画册里临摹、在诗词里读过的黄山,感慨万千。

  当时刘海粟正在此写生,江明贤与他会面,共同创作了黄山主题的作品。“刘老让我先动笔,我画松树,他画山。画作完成后,他题字并送给了我,现在还保留着。后来我多次上黄山,也带学生去写生,画了不下百幅。”

  那次办展期间,江明贤还结识了吴作人、黄胄、范曾、程十发等诸多大陆名家,参观了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收获颇丰,创作思路和技法也得以大幅拓展与提升。

  “坚决不写悔过书!”

  赴大陆办展前,台湾文化界对于江明贤是否应该去大陆办展有所争论,也有相关单位敲打他在政策明朗之前“不要贸然地去”,但这反而让他更坚定了决心。

  展后回到台北,江明贤被检举而遭到台当局限制出境两年的处罚,被任教的私立大学解聘,甚至家里的电话被“有关部门”监听,度过了一段煎熬的时光。

  但彼时台湾民众对了解大陆、赴陆探亲充满热情。回台后不久,江明贤接受电视采访,详细讲述大陆见闻、收获与感想,并澄清一些外界误解,节目收视率很高;他应邀就大陆之行做演讲,吸引了数百名老兵与眷属前来;他被大学解聘后,潜心创作大陆风光题材的作品,在台北一家画廊展出并被藏家竞相购买。

  1989年春,江明贤接到日本发来的展览邀约,但他被限制出境的期限未到。出入境管理部门官员提出,要他写一份“悔过书”。江明贤严词拒绝:“两岸都是中国同胞,法律没有规定禁止去大陆办展览,我没有做错什么事,坚决不写悔过书!”他说,即便无法赴日展览,也要坚持做对的事,这是他做人的原则。几经考量,台当局出入境管理部门最终还是给江明贤发出了出境许可。

  此后,江明贤频繁往来两岸,写生创作、举办展览,组织台湾画家和学生到大陆进行学术交流,也协助大陆画家到台湾举办展览,被誉为“海峡两岸艺坛使者”。

  2011年,两岸画家共绘《新富春山居图》,更为两岸艺术交流留下一段佳话。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由于历史原因一分为二,分藏两岸;在两岸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下,浙江省博物院收藏的《剩山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无用师卷》,于2011年6月1日在台北合璧展出。同年9月,由大陆画家宋雨桂、台湾画家江明贤共同主笔,历时一年完成的66米长卷《新富春山居图》在北京展出,描绘出今日富春江两岸旖旎风景和城乡蓬勃生机。

2011年2月,江明贤(右)与大陆著名画家宋雨桂共绘《新富春山居图》。(江明贤供图)

  “画家合作绘画原本就难,因为艺术是强调个性的,改别人的画容易犯忌。”江明贤回忆道,“但通过这次合作,两岸画家有个共识,就是要彼此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长悠远,正因为它是包容、谦虚的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

  “融西润中”冀两岸携手壮大中华文化

  有深厚的传统水墨画功底,但江明贤也感觉到自己在艺术素材、形式、技法上欠缺变化,不断寻求自我突破。

  想到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国画大师到欧洲留学和创作的经历,江明贤意识到,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大胆吸收西方艺术和美学理念。1973年,他远赴西班牙学习西画时,油画老师的一句话,让他茅塞顿开:“不管你来西方想学什么,千万不要丢掉自己民族特有的东西。要用你最拿手的画法来表现。”于是,江明贤重拾毛笔,用水墨画的形式绘出西班牙风格建筑,令人惊艳,也让他对中国传统艺术再度恢复信心。

  江明贤突破传统格局,结合中西美学精神与技法,形成“融西润中”的独特风格。随后在纽约进修期间,获得美国绿卡,但他却出人意料地放弃并选择回到台湾。

  那时他在电视上看到一部讲述黑人在美国发展的电视剧《根》,深受感动。“我就想,我的根在哪里?如果在美国长期生活,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我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其作品可以属于全世界,但必须有其自己文化的根,才能茁壮成长。就像刘海粟先生说的,中国人画中国画是很自然的道理。”江明贤说,这是来自对民族文化和血缘的认同。

  回台后,江明贤一边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精进,一边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书直到退休。他反复告诉学生,向西方学习大有必要,但要先打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不论东西方,艺术史都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的。”江明贤认为,近年来中国书画在国际艺术品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国家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

  谈及两岸文化交流,江明贤说,“文化艺术是最容易结合人们心灵的活动。两岸文化文缘相同,两岸同胞对于艺术的心灵感受是相通的。两岸文化交流是心与心的自然连接。我自己的创作就从交流中获益匪浅。”

  江明贤忆起,曾经有位对大陆抱有很深成见的台湾朋友,2005年和他一起到北京参加研讨会。“我们下飞机后乘车到中国美术馆,对于沿途所见,他说,‘这不是我想象的(大陆)’。并说以后还想多来大陆,有活动要通知他参加。”江明贤笑道,“可见交流是很重要的,要(亲眼)看一看。现在两岸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民间都应该多交流。”

江明贤肖像。 (江明贤供图)

  江明贤提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而在博大宽广的中华文化面前,以中华文化为主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才是人类未来最美好和更具生命力的新文化。

  江明贤说,“我对中华文化充满信心,民间要和官方共同努力,将中华文化推向国际。我们应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中国会成为一个富强的文化大国,赢得世界的尊重。因此两岸更应该共同努力,一定会有无限潜力。不止两岸,全世界的华人甚至对中华文化有信心的西方人士,期待大家共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茁壮。”(完)

  受访者简介:

  江明贤,1942年生于台湾台中县。1968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74年留学西班牙,获西班牙国立马德里圣·斐南度美术学院硕士。曾获台湾地区最高文艺奖,以及香港第四届全球杰出华人奖、首届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曾任台湾师大美术系(所)教授、系主任、所长,台湾美术院院长;大陆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港、澳、台、海外评审委员。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暨研究员,中国画学会顾问,台湾师大美术系(所)名誉教授。曾在海内外举办个展七十余次。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