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夏令营,一场青年学子与军校的“暑期相约”

发布时间:2024-12-24 10:18:22 来源: sp20241224

“我所在的教研室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集体,老师们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学员们都能得到充分的个性化指导……”

暑假期间,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开营仪式现场,参加过前两届夏令营的优秀营员冉瑞冰正在分享她入学以来的种种感悟。

台下,来自中南大学的学生杨振斌认真聆听。同他一起参加此次夏令营的,还有来自全国30余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400多名优秀大学生。

走进校史馆,参观仪器设备平台,参加导师座谈会和学术分享会……为期5天的夏令营活动中,大学生们与军校学员、教员面对面交流互动,沉浸式感受军校生活和科技创新的魅力。

“与强者同行、与智者同频,成就更优秀的自己。这次夏令营,让我更加确定自己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信念。”杨振斌憧憬着,未来有一天,他也能将论文写在演兵场上,把科研成果运用在战位上。

逐梦强军,奋斗有我。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是增强军地高校学子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的一个窗口。今年暑假,不仅是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等军队院校也开展了相关活动,进一步激发有志青年报国从军的热情。

让我们跟随全国优秀大学生的脚步走近军校夏令营。

介绍科研成果。杨柳 摄

人生答案,藏在追寻路上

“我们是北斗导航等领域技术引领者,建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在北斗办公大楼的玻璃大厅前,国防科技大学北斗团队的年轻教员袁木子,向参加本届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营员介绍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

看着玻璃大厅里一排排等比例缩小的北斗卫星模型和显示着北斗全球组网的模型,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本科生陈榕杰有些激动。

不久前,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的教授来到陈榕杰的学校进行宣讲,提及的研究生院科研方向和实验室情况让陈榕杰十分心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提交了暑期夏令营的入营申请。

在北斗办公大楼里参观教学科研成果时,陈榕杰发现,这里的人们总是脚步匆匆。穿着蓝色大褂的科研人员没赶上电梯,转身便往身后楼梯跑去……

就是这些分秒必争的科研人员,在北斗问天的艰苦征程中,以惊人的毅力、必胜的决心,攻克了一个个核心关键技术。教员袁木子说:“干科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哪怕创新难度再高,也要奋力一搏。”

陈榕杰把他看到的画面刻进了心里。“这样时不我待的奋进之姿,体现出他们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目标的追求。希望以后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为自主创新贡献力量。”他说。

随着大巴车缓缓驶入校门,营员杨振斌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触动。高达数米的陈赓大将塑像,以昂首阔步的姿态屹立在校园中央,凝望着往来于此的学子们。

这一幕,对杨振斌来说并不陌生,他曾在网络上多次看过这张照片。真正走近塑像,杨振斌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澎湃力量。这一刻,他仿佛与先辈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1952年6月,陈赓受命创办军事工程学院。他带领全院白手起家,仅用1年3个月便创建了我军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

办院初期,条件异常艰苦,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办学经验,四无教材和设备。“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军事工程学院也能够从无到有。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面对现实困难,陈赓这样说。

如今,置身这座恢宏厚重的校园,杨振斌内心感到深深的震撼。还未等他仔细分辨窗外的建筑,大巴车便沿着精武路一路向前,绕过教学楼停在了校史馆门前,讲解员邵良喜早已在此等候。

邵良喜是一名研二学员,得知要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营员们讲解校史时,他十分自豪。虽然讲稿已背得滚瓜烂熟,但他还是提前来到校史馆,将每个板块熟悉了一遍又一遍。

“请同学们看我身后这张照片。”在邵良喜的引导下,营员们来到一张进行外场实验的照片前。

那年,电子科学学院科学家团队带领学员从课堂奔赴“战场”,与官兵同吃同住训练26天,为训练模式改革、战法创新和武器装备作战运用“把脉问诊”。为解决某重点装备存在的棘手问题,他们白天与官兵一起摸爬滚打、反复演练,晚上进行复盘研讨、优化改进,成功将一套自主研发的软件模块嵌入现有装备。

用创造力完善战法,在实战中升级对抗。团队成员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最后得出“战场最优解答”。一线指战员由衷感慨:“面向未来作战,指挥大厅里离不开一支科学家团队!”

听着邵良喜的讲解,杨振斌的双眸越发明亮。“生逢其时,深感荣幸。报考军校研究生不再只是一个念头,我感觉自己内心的火苗越燃越旺了!”那一刻,杨振斌心中的答案渐渐清晰起来。

参观校史馆。杨柳 摄

坚定选择,为梦想努力奋斗

“军校怎么上课?”“平时有哪些文体活动?”学院某大队俱乐部,一场交流座谈会氛围热烈。

走进学员队,营员范晨看到一间间干净整洁的宿舍里,床铺上摆放着方正精致的“豆腐块”,连桌上的水壶背带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严肃的生活作风让她耳目一新。

与军校学员面对面就座,营员们将自己心中的问题悉数倾吐。“是什么吸引你选择在这里继续深造?”范晨问。

“作为一名本科学员,我已经参与科研项目了。”学员雷正好回答道。

在雷正好入学之初,大学就给每名学员配备了专属全程导师,他也在日后参与了导师相关课题的研究。

在导师的指导下,雷正好阅读了大量相关论文和书籍,成功验证可行性后,便申报了大学生创业项目。

项目立项,意味着挑战才刚刚开始。近半年的时间里,雷正好一直反复进行调整和测量,经过潜心研究最终取得理想的结果。得益于这期间的研究,雷正好还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

“这些经历,为我未来的科研之路提供了良好契机。”开放平等的学术氛围、高端前沿的实验条件、和蔼可亲的全程导师、乐于助人的学长学姐……这一切都让雷正好觉得当初的选择没有错,他也将沿着科研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看到校门口“强军梦想从这里启航”几个大字时,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卫莱就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的。

大四学年到来前的这个夏天,卫莱有很多选择,但他毅然放弃了其他高校夏令营的入营资格,只为追寻心中的“强军梦”。

卫莱出身于军人家庭,但高考时与军校失之交臂。痛定思痛,他决心报考国防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大学期间的每一天,卫莱都没有忘记这一理想。他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时还参加了很多学科竞赛和创新实验项目,都取得了优异成果。

“夏令营带给我很多惊喜,给我打开了一扇走出学校、走出课本、走进科研的大门。”参观完学院各系室之后,卫莱不仅了解了相关课题组的具体情况,也确定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科研道路上,追求卓越是我们的共同目标。欢迎你以后加入我们的团队,一起为自主创新作贡献。”导师见面会上,学院某研究室的钟教员向卫莱发出了邀请。

原先,钟教员一直在应用数学领域深耕。但我国某领域技术快速发展,急需相关方面的人才。“既然国家有需求,战场有需要,那我义不容辞!”钟教员二话不说换了“赛道”。

此后,他紧跟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大量研读高水平学术论文,很快就能与专家开展深入讨论。不久,他便在导师带领下深入演训场,开启了实兵试验……如今,钟教员所研制的成果早已应用在战场,他本人也已成长为某研究方向的带头人。

既有志于加盟钟教员深耕的科研领域,又钦佩其为国担当的精神,卫莱坚定了内心信念:“我要为强军梦想努力奋斗,争做军事科研阵地上的尖兵!”

迎接挑战,收获成长喜悦

“没想到这么快就又见面了。”夏令营开营第一天,大学生张昕就见到了他的师兄吴宇。

他们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校友。去年,吴宇通过参加夏令营成为“优秀营员”,顺利取得来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资格。今年,原本9月才开学的吴宇,主动联系导师提前到学校熟悉情况,于是便遇到了来参加夏令营的学弟张昕。

说起来,张昕参加本届夏令营的“引路人”,正是吴宇。

上学期,张昕搬进学校的新宿舍。和床铺的上一任主人吴宇交接时,得知他刚参加完国防科技大学夏令营宣讲会,便主动留了联系方式,一直保持线上交流。

“这里的老师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还会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他们对强军事业的热情,时时鼓舞着我,让我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科研工作当中。”吴宇经常给张昕介绍国防科技大学的师资力量、科研团队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情况,经过他的讲述,张昕对此次夏令营之行无比期待。

为了跟军校生活“无缝衔接”,在吴宇的建议下,张昕开始有意识改变不规律的作息,课余时间通过打球、跑步等方式锻炼,将自己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当张昕终于乘坐大巴车来到“梦中情校”,看到学员们在马路上排成整齐的队列行进,听到训练场上铿锵有力的呼号,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瞬间感染了他。

“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当祖国需要时,我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战场。”看着道路两旁优秀校友的宣传栏,张昕暗下决心,将来也要沿着前辈们的路,一步步向前进,学习他们,成为他们……

和吴宇、张昕有着同样参军报国梦的冀衍旭,也是通过夏令营的层层考验,以研究生学员身份入伍的。

两年前的开学季,冀衍旭到国防科技大学报到时,内心有些忐忑,不知道能否适应军校生活。

在这之前,冀衍旭是一名地方大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时,火热的军校生活深深感染了她。但入学后,体能成了冀衍旭前进路上的“拦路虎”,由于没有经过系统训练,每次体能考核,她都是“吊车尾”。

学员队干部主动找到冀衍旭,向她传授训练技巧;战友们帮她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冀衍旭跟自己较上了劲,操场上总能看到她“刷圈”加练的身影,每次都是汗水湿透体能服后才停下。

“以前,我不会给自己施加这么大的压力。但现在,我是一名军人,必须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冀衍旭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入学后第一次期末考核,她的体能成绩全面达标。

由于身高出众,读研期间冀衍旭还被选入了排球队。作为一名零基础球员,她没有丝毫畏缩:“勇敢迎接挑战,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盛夏的球场,太阳炙烤着大地,冀衍旭一次又一次反复进行着发球、垫球练习。双手手腕被排球砸出淤血,但她不仅没有停下,反而还主动加练。在她看来,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跟战友们匹配,共同赢得胜利。

前不久,第四届世界军校学员运动会参赛名单出炉,冀衍旭作为排球队队员榜上有名。

每一滴汗水都是通往成功的铺路石。在科研的道路上,冀衍旭身上的这股拼劲更足了。

由于缺乏经验,冀衍旭的实验项目一直徘徊不前。在导师的支持下,她和同伴们一点点分析原因、逐步排查,连吃盒饭时都在进行激烈的“思维碰撞”。最后,想尽一切办法、付出诸多心血,她们终于将问题解决,并形成了学术成果。

“军人的青春,是汗水与荣耀的交织。我将以最坚韧的姿态,把热情和力量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国防事业上。”冀衍旭说。

走进军校大门点燃心中热血,一批批参加过夏令营的优秀大学生坚定着自己的选择,勇攀科技高峰,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5天时间眨眼而过,400余名营员亲身感受军校人文特色、领略前沿科技风采,在与导师和军校学员面对面交流中触碰青春梦想……

“国防科技大学,明年见!”临别前,营员们在校园合影留念,身后石雕上镌刻的话映照着他们此刻的心声:强军梦想从这里启航。

暑假期间,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杨柳 王阳 许鑫)

(责编:陈羽、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