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解决官兵急难愁盼问题

发布时间:2024-11-01 16:35:35 来源: sp20241101

运用“网络+”模式服务基层官兵

以前需要来回跑几趟的事,如今不出营门就办成了

“您提取住房公积金的申请已审批通过,请留意!”前不久,一直奔忙在工作一线的某部中士曾泽生,一回宿舍就看到了手机上机关人员发来的提醒短信。短信字数不多,曾泽生又仔细读了一遍加以确认。

此前,曾泽生打算购买婚房,可手头资金不够。于是,他想到了提取住房公积金。听了他的打算,以前办过这类手续的一个战友告诉他:“我记得手续挺多,要做好跑几趟的准备。”

“咱们不是已开通了网上为兵服务平台吗?可以网上申请呀。”另一个战友的话点醒了他。

下载电子表格,填好信息后上传……当时,曾泽生还在想:“如果线上办不了,那就跑几趟。”

没想到,千里之外的机关业务部门受理后很快走完审批流程。曾泽生很是感慨:“以前需要来回跑几趟的事,如今不出营门就办成了。”

曾泽生所在的部队,一些基层营连距离机关上百公里。官兵遇到个人困难时,有时不知怎么办、不知找谁办、不知多久才能办完。为此,该部依托军营网络开通了“一站式”为兵服务平台,开设了工资福利、住房用车、医疗服务、亲属保障等13个版块,推行“线上受理、集成服务、线下承办”帮难解困模式。

“在火箭军部队,像这样借助网络为帮难解困工作提速增效的事很多。”今年年初,火箭军机关盘点去年帮难解困工作的成果时发现,各单位运用“网络+”模式服务基层官兵的现象已很普遍。

在某导弹旅,旅党委要求相关办事人员做到“基层有留言、机关就留心”。他们不仅在军营网络开通了“首长信箱”“网上兵声”“业务咨询”等平台,还建立了网上值班制度,承诺对基层官兵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回复不过夜”。

去年以来,该旅协助办结官兵家庭维权涉诉案件23个,化解矛盾纠纷15起,协调为70余名子女和家属办理了入学或就业手续。这些事项中,不少是“网上兵声”引出的“解难答卷”。

效率来自网络平台的助力,也来自火箭军机关的整体统筹推进。

去年以来,火箭军成立帮难解困领导小组,先后4次集中研究重要事项,明确提出“官兵在哪里,帮难解困就跟进到哪里”。

面对部队主体为“网生一代”的现实,各级不断拓宽网上帮难解困渠道,使这项工作呈现出提速增效、便捷暖心的生动图景。

从“自己孩子自己抱”到“区域协作属地办”

为一名导弹旅干部解难,牵头单位却是士官学校

翻看“火箭军帮难解困工作台账”,一则记录让记者不禁一愣:“为一名导弹旅干部解难,牵头单位却是士官学校。写错了吧?”

听了这话,负责管理台账的机关干部解释道:“这张表上登记的都是需跨区协调解决的事项,这名干部的老家正好在火箭军士官学校所在地,涉法涉诉难题交由属地单位去解决,效率会更高。这就叫‘属地办理’。”

“属地办理”,在火箭军部队,这个词已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不少官兵已经通过这种方式解了难。

某旅军士小纪的父亲在老家因一场事故身亡,由于涉及的责任单位较多,定责赔偿工作进度缓慢。小纪所在单位跨区协调驻防当地的某部提供法律援助,较快地解决了问题。

火箭军工程大学学员小杨的家人遭遇“老赖”借款,金额较大。接到跨区协调解决的来函后,驻防小杨老家所在地的某部指定专人负责,协调地方法院采取措施。不久,双方就签订了协议。

“‘属地办理’的方法很管用。”火箭军帮难解困领导小组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前,我们走的弯路也不少。”

以往,官兵遇到类似的事,大多是人在哪个单位,就由哪个单位来负责解难。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有时效果并不佳。

在一次座谈中,官兵一一道出了相关弊端。有的人说,家里突遭变故的官兵,最盼的是“事能快点儿解决”,但异地解难往往实现不了这一点,官兵只能干着急。有的人说,即使所在单位有人到了当地,也常因不熟悉当地情况而“两眼一抹黑”……

经过调研和分析,火箭军机关找准了症结所在——这难那难,说到底大都是各单位“自扫门前雪”造成的。仅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力量难以解决,那就转变思路拓新路。

火箭军机关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搭建跨区协调、“属地办理”解难的新机制,构建起“一站受理、一网统筹、一线贯通”的工作链路。由此,以充分借力“卡点”所在地驻军单位力量为特征的“共管瓦上霜”方式开始运行。前不久,某基地政治工作部梳理“帮难解困成绩单”时发现,仅去年就为兄弟单位协调解决了近10起涉法涉诉难题。

既“一事一策”帮也“举一反三”防

如果不强调预防,官兵提报的困难事项可能会更多

春节过后的第一天,某营官兵每个人都收到了各自的“专属礼包”。“礼包”里,装着一页纸。上面是根据去年官兵各自表现和经历,写下的新年寄语和暖心提醒。

“说是‘专属’,是因为官兵的经历有所不同,本人或其家庭遇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有的困难产生原因有一定私密性。”该营陈教导员告诉记者,“节后第一天,官兵收到‘专属礼包’。从帮难解困的角度讲,算是一个‘温馨提示’,提醒每名官兵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这个暖心提醒不好写。”陈教导员说,“难就难在,要对官兵个人或家庭情况了然于胸,还要有一定风险预判能力。”

这个暖心提醒,折射出火箭军部队开展帮难解困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既“一事一策”帮,也“举一反三”防。

“官兵提报的重要困难事项已解决448个,官兵满意率97.5%……”这组数字,来自2023年火箭军帮难解困工作“成绩单”。火箭军帮难解困领导小组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如果不强调预防,官兵提报的困难事项可能会更多。”

为做到这一点,去年以来,火箭军深入开展以“及时掌握、及时报告、及时处置”“有效防范、有效化解、有效激励”为内容的“三个及时”“三个有效”活动,要求各单位适时组织官兵谈心交心,并设立网络信箱、解难热线、意见箱等,提升知兵难、知兵困的及时性和精准度。

与此同时,机关采取案例剖析、数据比对、风险预判等办法,定期梳理易发多发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醒各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补齐短板。

一次调研中,有战士反映,碰到一些涉法问题时不知向谁“请教”。机关举一反三,发现此类问题较为普遍。他们及时组织“送法下基层”活动,依托136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常态化为官兵提供咨询,对官兵遇到的重大涉法维权问题,安排律师“一对一”服务,补齐了预防环节上的这个短板。

把着力点聚焦在问题落实“清零”上

去年未完成的事项,成为新年度专题工作会主要议题

“去年,计划解决的官兵急难愁盼问题,目前还有7项没有完成。”前不久,某部新年度首次专题工作会,先把这些未完成事项摆到了桌面上,并根据实际逐条逐项地拿出了具体推进措施。

无独有偶。在近期的一次交班会上,某旅对照帮难解困“马上办清单”,也对前期未完成事项“过了一遍筛子”,以“职责归位”来推进“难题归零”。

两个单位都把着力点聚焦在问题落实“清零”上,原因之一就是火箭军在探索建立的综合评价机制中,把台账清零率、官兵满意率列为关键指标。

“两率”被列为关键指标,源于火箭军机关组织的一次调研。那段时间,一些官兵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进度较慢。调研结果显示,除了客观原因,一部分事项进度的延后,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比如,有的办事人员存在“难题拖得太久、短期难以解决”的畏难情绪,有的抱着“问题涉及面广、得靠地方支持”的等靠想法,还有的存在“解难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有个过程”的缓办心态。

为此,火箭军机关有针对性地拿出了一套方案,明确了解难事项、制度机制、工作流程、标准要求等,明确将“两率”列为关键指标,倒逼工作落实。

各单位纷纷加大督办力度,使一件又一件官兵的“挠头事”“闹心事”画上句号。

某部发放《跟踪督办联系卡》,搭建起双向互动、信息直达的“沟通渠道”,先后解决官兵急难愁盼问题90余个。

某旅挂单销账,明确解难图、时间表、责任人,使官兵反映的60余个涉法涉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在重视解难结果的同时,火箭军机关要求各级对帮困过程给予关注,既关注办事人员的方式方法是否高效,也关注其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援手,同时对办事人员的努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前不久,火箭军各级机关在筹划新年度帮难解困工作中,“两率”继续被列为关键指标,所订的措施更实、标准也更高。火箭军帮难解困领导小组的一名领导说:“持续朝着这个方向用力,官兵的满意率会越来越高。”(李永飞 李郑楠 李永波)

(责编:陈羽、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