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0:18:43 来源: sp202411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一重大部署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作用,是落实这一重大部署的关键环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是指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充分发动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各方面力量,建立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力量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育人成效。具体来说,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包括育人主体共同体、课程建设共同体、资源整合共同体、组织保障共同体。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这次座谈会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等作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教育部明确提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深化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重在“合”,通过“合作”发挥“合力”。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聚焦发力、重点突破是关键。首先,加强育人共同体的政治站位。思政课课程性质要求强化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意识熏陶。育人共同体建设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提高认识,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立德树人作用,将各个学段进行有序组织,形成育人合力。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政治素养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思政课教师自身要有政治思维,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认同,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此外,要加强教师人才交流,建立健全思政课备课机制,开展同课异构制度,组织不同学段的教师在相同的专题下,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一起上课、听课、评课来探讨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其次,加强课程共同体的支撑作用。一体化不仅丰富与发展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且充分运用了社会生活来拓展教学空间,以生活化的形式加强共同体建设。具体来说,要打造特色思政课程群,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丰富内容供给,不断探索馆校合作课程,打造立体课程体系;要增强思政课显性教育,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同时又要重视隐性教育,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资源,以引领不同学段学校的思政课程建设。
再次,加强资源共同体的整合作用。历史积淀和社会发展给“大思政课”建设带来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因此,充分利用各类育人资源、激发育人功能至关重要。通过打造区域资源综合应用带,立足学生实际与学校实际,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类教学资源,如红色文化资源、生态文明资源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教育教学主题,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将资源加以充分应用。还要通过加强区域内大中小学及相关单位共建,推进校内外联动项目、集群式德育项目,加强区域内“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的内涵建设,推进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最后,加强制度共同体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作用,强调宏观层面的政策建设、中观层面的平台建设、微观层面的实施建议与支持,加强共同体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建立面向相关地区思政课教师的跨学科、跨学段以及跨校区、跨学区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好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共同体建设的督导。同时,加大学区内的典型案例与优秀成果宣传力度,将组织保障模式通过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深入推广。
推进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需要继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秉承系统思维、实践思维、创新思维、发展思维,扩展育人空间,整合育人资源,汇聚育人合力,发挥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彰显学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作者:张志丹,系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