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记者手记丨左手繁华都市 右手和美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浙江实践

发布时间:2024-12-24 04:58:04 来源: sp20241224

视频:第一视点·记者手记丨左手繁华都市 右手和美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浙江实践 来源:中国蓝新闻

  20年前,同样是初春——2004年3月23日一早,一辆中巴车从浙江省委大院开出,朝嘉兴驶去,一次重要调研由此开启。

  4天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先后深入到嘉兴6个县(市、区),考察了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工作,并就如何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等问题,与干部群众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这次调研,极有深意又影响深远。

  “城乡二元”是一道世界性的发展难题,而放眼当时的中国,城乡关系走到了一个新的路口,需要有地区在统筹城乡关系上率先垂范、作出探索。

  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就城乡一体化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浙江完全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时令的春分,唤醒万物;时代的春风,把舵领航。

  二十年日月其迈。习近平同志这次城乡统筹专项调研意义重大,让浙江省城乡融合的脚步越走越快、越走越自信。

(一)

  从全局高度看统筹城乡发展——

  一道事关3000多万农民的不等式如何解

  迈入21世纪的浙江,有一道不等式亟待解开——地区生产总值多年来年平均增长13%以上,但从1997年到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1扩大到2.43∶1。

  如何打破二元结构?就是要把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科学筹划、协调推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

  2002年,习近平同志一到浙江工作,就把调查研究了解浙江的省情、农情作为他工作的起点。每到一个地方,他必到农村与基层干部和农民座谈,很快就熟悉了浙江的“三农”情况。

  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突破口在哪?如何让全省3000多万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考。

  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2003年7月,省委提出“八八战略”,把“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小巧玲珑”的嘉兴,在习近平同志的指导下先行先试。

  200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嘉兴市城乡协调和区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比较快,综合实力比较强,完全有条件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作出探索。

  一个多月后,嘉兴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

  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嘉兴成绩亮眼。2003年,嘉兴人均GDP已超3000美元,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37位,所辖5县(市)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前50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同期全省12.82个百分点……

  2004年初,嘉兴又以“1号文件”的方式下发《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城乡空间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与保护“六个一体化”。

  2004年3月,在跑遍浙江所有县、对全省情况了然于胸后,习近平同志决定在嘉兴启动一次统筹城乡发展的专项调研。4天的调研成果很丰富,在调研结束当天,还召开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座谈会。

  这次调研后不到一个月,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评论文章——《从全局高度统筹城乡发展》。同一年,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拉开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幕。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千万工程”新画卷,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到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年来,在城与乡的“双轮驱动”下,浙江城乡一体化格局不断深化,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城乡差别越来越小,城乡统筹发展实践已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走出了一条新型城市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进的均衡发展之路。

  步入新时代,统筹城乡发展被赋予新使命。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如今的浙江,不仅仅是富庶且充满活力的一方热土,也是我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省份之一。2023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311元,连续3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更为难得的是,全省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1.86。

(二)

  从“一盘棋”看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一张覆盖城乡的蓝图怎么绘

  眼下,正是一年春好处。桃红柳绿之中,泰顺司前镇“遇见畲乡”民宿主人吴妙英,眉开眼笑地忙着接待一拨又一拨从县城赶来过周末的客人。

  说起如今下山安居生活,她连连感叹“日子越过越好了”。好日子的背后,是泰顺这个山区县20多年来坚持绘到底的“小县大城”规划蓝图。

  2003年,泰顺对峰门、黄桥、竹里等3个乡实施“整乡搬迁”工程,有组织、分阶段地将这些乡的村民搬迁到司前镇,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了整乡整村异地搬迁脱贫的新模式——“一镇带三乡”;之后,继续实施“无区域生态移民”工程、“生态大搬迁”工程、“共富大搬迁”工程,20多年来久久为功,累计搬迁384个自然村,安置群众3万多户、11万余人,县域人口三分之一在县城集聚、三分之一在中心镇安家,“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格局基本形成,山区城乡面貌渐渐换了新颜。

  吴妙英正是借着“生态大搬迁”的东风,走上了发家致富路:在家里开民宿,一年收入二三十万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她所在的司前镇也以“民宿+”为模式,将畲族文化、红色文化、休闲采摘等文旅、农旅多产融合,大力发展农家乐,打造民宿集聚村。截至目前,全镇已发展“山里人家”“畲乡小院”等20多家乡村民宿,成功创成浙江省首批文旅产业集聚区。

  在嘉兴,最新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于今年报批,立足全市城乡,构建“环田园、组团式、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全市一盘棋,嘉兴早在20年前就已落子。2004年1月,《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发,嘉兴成为全国第一个制定出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地级市。

  规划是龙头、是方向。到达嘉兴后,习近平同志首先调研的也是规划。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2004年3月23日,面对嘉兴市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交通布局一体化的多媒体演示和总体规划图板,习近平同志饶有兴致地观看着。

  时任嘉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洪涛回忆,“顿时感觉多了几分底气”。当时,他和几个分管领导正在着手起草土地利用、城镇体系、产业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

  如果说《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一张覆盖全市城乡的蓝图,那专项规划就是建设的具体“施工图”,目标就是把广大农村纳入到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把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统一规划城乡布局。

  以前,城与乡各搞各的规划,重城市轻农村。

  村民们吃够了规划不协调的苦——房子刚翻修没几年,有通知来说要拆迁,原因是要修路;城镇扩大,近郊的自然村纳入城市,老百姓又得搬家……

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记者 王志杰 摄

  6个专项规划出台后不久,陈余良当选为海盐县雪水港村党总支书记。他拿着市里这些“施工图”,兴奋地对照研究雪水港的发展之路。

  根据空间布局规划,雪水港属于农业区,地势平坦、良田众多。但彼时村里有不少人采矿挖石,东搭西建的屋舍也割裂了农田。

  陈余良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把葛山等矿坑和32家“低散乱”企业全部关停。

  这只是第一步,随后雪水港抓住全省开展“千万工程”的契机,逐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垃圾集中收纳、优美庭院创建等,还发展起了高效现代农业,2023年村集体年收入达400余万元。

  摊开一张张规划图,雪水港只是上面一个小点。2006年,县(市)域总体规划“一张蓝图模式”在全省铺开。2007年,浙江全面实行“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

  如雪水港一样,这些年,全省一万多个行政村在更深层面、更广范围地发生着改变。更为难得的是,浙江在乡村规划和设计上,仍然保留浓厚的本土特色,让城乡花开两朵、各美其美。

(三)

  从交通互联看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一条101公交线路见证的城乡变迁

嘉兴101路公交车驶过三星村。记者 王志杰 摄

  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的桃花又开了。101路城乡公交车,载着一拨又一拨的乘客,赶赴这场花的盛会。

  2004年3月那个桃花初绽的下午,有一批特殊的乘客也坐上了这趟公交,触摸统筹城乡发展的脉搏。他们正是此次到嘉兴调研的习近平同志一行。

  习近平同志调研不是只听汇报,他要坐着公交车去亲自体验,亲自感受公交车“村村通”是否真正方便农民出行,是否真正方便农民进城办事,对城乡居民的互动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在车上谈到,农村通了公交车,车票便宜,乘坐便利,就会方便农民进城办事,方便农民购物、就医、卖农产品,也会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

  听着乘客们说说笑笑,公交车驾驶员沈水根也不住地点头。

  原来嘉兴城乡公交泾渭分明,城区公交定时定点、按站停靠,票价统一,而郊区路线则由沈水根等私人来承包经营。

  2003年,嘉兴在全省率先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101路成为首条完成改革的线路。沈水根和他的中巴车,自此按照城区公交的标准统一管理,公私联营。

  下车后,习近平同志觉得了解还不够深入,他走到附近村民中间,问大家现在进城方不方便。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点赞城乡公交,说公路都通到了村口,坐公交车就能进城。

  推进城乡一体化,习近平同志很关注农村交通建设,因为这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有路更通畅,人的往来更便利,一体化的“物理条件”具备了,城乡融合的“化学反应”才有可能实现。

  嘱托,入耳入心。

  20年来,嘉兴陆续实现城乡客运公交化、公交“村村通”、城乡公交国有化、市域公交一体化。目前,嘉兴农村公路密度居全省第一,基本做到了通村达组到户,全市所有镇(街道)15分钟均可上高速。

  这些年,沈水根看着车里车外熟悉的一幕幕,一年年地发生变化。

  从前,村民搭着公交车进城,卖水果、看病、读书。现在,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搭着公交车来村里,摘桃、看风景,还有孩子们来研学。

  交通互联只是浙江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缩影。

  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2006年,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2021年,重点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完备度……

  如今,之江大地上,邮站、电话、宽带等均实现了“村村通”,水网管道、农村用电“户户通”,广播电视“村村响”,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四)

  从农民增收看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一只蜗牛“爬”出来的共富路

在沈福良蜗牛养殖基地,白玉蜗牛正在进食。图片由南湖区余新镇提供

  在中国,70%以上的鲜活蜗牛,都是从南湖区余新镇的沈福良蜗牛养殖基地出发,“爬”上了高端酒店和西餐连锁店的餐桌。

  “我不是一个人,我背后还有上百户的蜗牛养殖户,大家一起干,才能一起富。”沈福良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年来,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常常有外地的考察团问他原因,沈福良就会和他们讲起一个故事。

  “真稀奇,省委书记怎么会跑来看蜗牛?”2004年初春,沈福良的基地里围了一圈又一圈父老乡亲,大家纷纷问他省委书记来调研说了啥。

  “习书记很关心我们蜗牛产业哩!我跟习书记打了包票:把蜗牛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农户增收!”沈福良兴奋地说。

  沈福良从1999年开始养白玉蜗牛,他脑子活泛,在其他人还在跑市场时,他花5000多元买了台电脑,开启了网上销售。

  4年时间,沈福良成了远近闻名的“蜗牛大王”,占据全国市场的一大半。

  摊子大了,“蜗牛大王”反而迷茫起来:资源就这么点儿、市场就那么大,还能怎么更进一步?

  养蜗牛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为了抢订单,已经开始打价格战。

  与其大家都亏本赚吆喝,还不如一起赚钱。沈福良与10多个村的100多户农户签订收购协议,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来收购他们的蜗牛。

  这个当口,习近平同志来到潜福公司对蜗牛产业进行调研。他关切地问沈福良,蜗牛的生长周期、吃什么、公司带动了多少农户、产品定位和市场前景……

  问得细致,沈福良也答得认真。

  送别调研组,沈福良还找了几名养殖大户一起商量,将来怎样做得更好。他暗下决心:一是要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二是要开展蜗牛精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2005年,一个消息不胫而走:瑞安成立农村合作组织。获悉这一基层创新举措,习近平同志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有力指导。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更善于从群众的丰富实践中汲取营养。

  2006年,浙江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农户入股,分享更大的红利!沈福良深受启发。他参照新农合的运作模式,摸索出了一套运作标准,采取市场浮动价与保护价相结合的模式,为养殖户提供生产资料,收购蜗牛,解决农户供销的后顾之忧,后来还推出了“技术骨干+社员+养殖户”创业帮扶机制。

  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安徽……如今,全国七省一市500多户养殖户跟着沈福良养殖蜗牛,户均年增收10万元至30万元。

  浙江的田间地头,出现越来越多的“沈福良”。这些年,浙江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也更加多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农业经济开发区……从散沙状的“小农”到抱团式的“大农”,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五)

  从看病吃药看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一个医保报销窗口背后的温情

  99.79%。这是最新出炉的2024年秀洲区新塍镇万民村户籍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

  看到这个数字,新塍镇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万民村农村指导员徐志荣如释重负。亲身经历过,他才更能体会,医疗保险制度如何为患病的村民撑起了一片“天”。

洪合镇卫生院。图片由洪合镇提供

  徐志荣家住洪合镇泰石桥村。2004年3月26日上午,他趁着轮休,赶到镇卫生院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窗口,为家属代办医药费报销。

  当天,习近平同志来到洪合镇卫生院调研,一方面是检查村里的卫生情况,一方面是看看农民就医看病情况。

  转了一圈,习近平同志详细询问了农民就医看病方便不方便、贵不贵。

  徐志荣没有认出来人的身份,但他兴奋地接过话头。他丈母娘年初在杭州动了一个肿瘤手术,医疗费花了2万多元。

  2万多元!差不多可抵一户家庭一年的收入。

  只缴纳20元,却足足报销8000多元!徐志荣连说了三声“满意”。

  兴冲冲地赶回家把钱交给了丈母娘,看了新闻,徐志荣才知道和自己聊天的这位“特别关心老百姓生活的领导”,竟然就是省委书记。

  这一场大病痊愈后,徐志荣的丈母娘一直健康地活到了80多岁。

  看病方便不方便、贵不贵,还有报销额度满意不满意,习近平同志调研时关心的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时任嘉兴市卫生局副局长沈勤的心头。

  当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仅一年,村民参保意愿并不算高,政府也着急。

  如何敲开村民的心门?有人出了个主意——让享受实惠的群众“现身说法”,让领导“上阵吆喝”。

  2004年,嘉兴各县(市、区)分管医保的领导都领到了一个“任务”——单次超过1万元的报销金由他们送到村民家。

  别说,这法子还真管用。村民看到了政府的支持,也看到了政策的好处。

  徐志荣也很忙。作为时任良三村的联村干部,他挨家挨户协助收合作医疗筹集资金,还把替丈母娘报销的经历讲给大家伙听。

  苦口婆心,让群众看到了政府的良苦用心。有人主动找到徐志荣,诚恳地表示:“要像为孩子交学费那样参加医保。”

  20年间,嘉兴各级政府补助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基金规模从1万元扩大到30亿元,参保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5%以上。

  如果说,20年前浙江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还是一艘“小船”,那么如今,“小船”已发展成一艘覆盖面更广、层次更高、百姓更安心更暖心的“超级巨轮”。

  每周二,龙游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王安就会到龙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阳光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诊。“现在看病真方便,不仅村里有卫生室,镇里有卫生院,省市县大医院的专家还经常下乡义诊。”现场的村民感叹道。

  2009年,龙游成为全省首批医改试点县,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5年,又与省级三甲医院建立帮扶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近年来,结合山区县特点,龙游构建起“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医疗保障体系,全面统筹医保、医药、医院、医生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看病、看得好病。

(六)

  从读书难题看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一座图书馆点燃的璀璨“文化灯火”

嘉兴市秀洲区图书馆。记者 王志杰 摄

  夜幕下的嘉兴,总有一盏灯彻夜明亮,守候着夜读人。这盏灯来自大大小小的图书馆,星星点点地分布在闹市街头、镇街村社。

  如今的嘉兴图书馆,是全国“网红”。一年400万人次到馆、举办5000场读者活动、平均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

  超高人气何以炼成?在馆长沈红梅看来,这与20年前的这次调研密不可分。

  记者清楚地记得,在当时紧凑的行程中,调研组特地在嘉兴市图书馆调研了近半小时,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同志曾在多个场合讲过:“多年来,我们被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这么一个烦恼困扰。现在经济发展了,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就会产生多个烦恼。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文化。”

  “能不能把市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输送到镇村?”这次调研结束后,时任嘉兴市图书馆馆长崔泉森着手了一项课题研究——整合城乡图书馆资源,由城里图书馆和镇村合作,出人出钱出技术!

  2005年,省委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增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该调研课题。

  同年7月,省委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全面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文化建设“八项工程”。

  嘉兴也从市级层面出台实施政策,联动各方资源,解决农民读书难、借书难问题。2007年底,由区、镇和市图书馆各出资10万元,嘉兴首个图书馆乡镇分馆——余新分馆开馆了。

  如今,不仅是图书馆在浙江城乡遍地开花,“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让各地的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地域分布更为均衡合理,让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内,就可以到达公共文化场馆和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

  当城乡一体化的春风吹来,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在浙江的城乡间划上等号。

(七)

  从水乡治水看城乡生态环境与保护一体化——

  一场久久为功的“碧水保卫战”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祥符荡。记者 王志杰 摄

  初春的傍晚,微风和煦,48岁的嘉善县西塘镇东汇村村民朱利明吃过饭,来到祥符荡畔的生态公园里散步。3400多亩水域中,“水下森林”初长成,水清岸绿、鱼翔鸟栖。

  谁能想到,20年前,和祥符荡比邻的东汇村却面临着“水乡无水可用”的尴尬。

  矛头指向了猪。2000年左右,朱利明等十多名东汇村村民开始养猪。富了口袋,但长年累月排放的猪粪,也让人苦恼不已,河水变黑发臭,鱼虾也没了踪影。

  这在当时也是很多地方的通病。新世纪初,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成为横亘在现代化征途上的一大障碍。

  水环境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2003年5、6月之交,习近平同志带队,用3天时间,攀海塘河堤,查江湖溪流,到嘉兴等5个市为水筹谋。

  时隔一年不到,在嘉兴的这次专题调研中,水环境治理也是调研内容之一,记者深深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对于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视。

  尝过污染带来的涩果,人们的心情就更加迫切,决心要恢复那一汪碧水的清冽甘甜。

  围绕建设生态省,习近平同志领导全省集中而持久地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行动,实施了“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等项目。

  后来,习近平同志还把嘉善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先后4次到嘉善调研视察,12次对嘉善工作作出批示。

  2019年11月,嘉善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一起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身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祥符荡,与嘉善一同承载起了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而后,嘉善累计投入1.98亿元,对杂乱无章的祥符荡水系开展水生态修复工程、景观提升工程等建设。

  湖荡还是那片湖荡,如今水质已达到Ⅱ类水标准,周边生物多样性提高了30%。

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记者 王志杰 摄

  城与村的边界也已模糊。在湖荡畔,在村庄旁,一个占地120平方公里的祥符荡科创绿谷正崛起。一批长三角高端科研院所相继入驻,500多名科研人员在此长驻,大量前沿高端项目在此萌芽、生长。

  以生态起步,但不止于生态。浙江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城乡风貌完成了历史性飞跃。

  从2004年到2024年,春去春回。浙江以省域为单位,率先破解着城乡区域发展二元结构难题,不断绘出一幅城乡均衡发展的生动图景。城与乡,如同并蒂莲,花开两朵,各有芬芳。

  站在这方夯实的地基上,统筹城乡发展又被赋予更多、更饱满的期待。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浙江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的重任。

  关山初度,路在前方。之江大地上,城乡人民的生活在这根指挥棒下,将继续迸发出更加璀璨的火花。

  春风过处,尽丰收。

  (潮新闻记者 周咏南 沈烨婷 王雨红 李茸 顾雨婷 中国蓝新闻记者 姜周轶 赵倬 饶思蓓 王文炳 嘉兴台 丽水台 龙泉台 龙游台)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