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5:31:55 来源: sp20241117
日月春晖渐,光华万物新。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北京市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充分发挥首都优势,推动形成符合首都定位、彰显创新优势、厚植绿色底色、深化区域协同、充满发展活力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打造新高地,培育新动能
怀柔区雁栖湖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储存环主体设备不久前安装闭环。目前,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了37个科技设施平台项目,其中16个已处于科研状态。
怀柔科学城东区,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经进入运行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探索气候与环境演变规律,预测地球系统未来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贺介绍,这将为防灾减灾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决策依据和科技支撑。
怀柔如今已成为全国设施平台集聚程度最高、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步形成。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该区域已累计产出重要科研成果200余项。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支撑保障行动计划;依托国家实验室和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科技新星”等各类人才计划……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北京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北京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以重大原始创新和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介绍。
2022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470.7亿元,同比增长11.4%。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等重大创新成果加速涌现。科技创新,正重新定义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动能。
布局新赛道,积蓄新力量
华灯初上,大兴区荣华南路15号中航技广场,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不少人还在忙碌。副总裁夏东坤介绍,公司在垂直回收制导控制技术验证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自研的“智神星一号”液体运载火箭多项大型地面试验也已完成,“计划今年正式实施入轨首飞。”
当前,商业航天正面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北京积极布局,目前已聚集商业航天重点企业200余家,涵盖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下好先手棋,布局新赛道。2023年9月,北京印发《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六大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个未来产业。
根据上述方案,北京将实施原创成果突破、中试孵化加速、产业梯度共进等八大行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力争到2030年,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产业领军人才、产业经理人和卓越工程师;到2035年,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主体,形成若干全球占先的未来产业集群。
京南,百度公司深耕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不断突破。百度公司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说,今年2月,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获准在北京大兴机场高速以及大兴机场部分区域开展自动驾驶车辆载人示范应用。
京北,曾经的传统汽车制造企业北汽集团,瞄准数字化和新能源加速转型。2023年,集团自主乘用车新能源产品销量占比超过48.5%,在研新产品中新能源产品占比达到100%。“数字化为北汽智造注入澎湃动力。”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巩月琼介绍,在2023年度北京市数字化车间名单中,6家北汽所属单位入选。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北京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据了解,今年北京将推动3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达标、400家企业开展绿色诊断,打造2至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2023年,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元级,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9%。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表示,今年,北京将加快新能源汽车规模量产,加快生物医药集群建设,努力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
构建新生态,激发新活力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科学城内,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源。
“她不仅会自主学习,更能主动发起任务,做到‘眼里有活’。”走进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展示屏上,一个名为“通通”的小女孩正在虚拟空间探索。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一家新型研发机构,灵活的管理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让科学家们心无旁骛搞科研。“‘通通’作为首个由价值与因果驱动的通用智能体,标志着我们在通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聚焦重大基础前沿学科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北京相继部署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新型研发机构激发北京原始创新和前沿探索的生机活力。忆阻器存算一体芯片、508公里光纤量子通信、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的液氧甲烷火箭、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涌现。
围绕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北京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依托中关村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先行先试改革,实施24项重大改革措施,出台50多项配套改革措施;出台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等政策;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
北京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着全球范围的科创人才和资金。“现在的北京,平均每天有336家科技型企业诞生。”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宇蕾说。
今年1月,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其中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制定了30余项基础制度,进一步为创新主体松绑赋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1日 04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