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雨燕风筝停在台湾青年手心

发布时间:2024-12-23 20:25:21 来源: sp20241223

   中新社 北京8月27日电 题:当雨燕风筝停在台湾青年手心

  作者 李百加

  “在北京的古城楼上住着北京雨燕,人们亲切地叫它们‘楼燕儿’。每年春夏,傍晚时分,一群群雨燕拖着剪刀式的尾巴在天际盘旋,形成一道独特的老北京风景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马派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吕铁智配合讲解,舞动着手里的短风筝。新式碳素纤维雨燕风筝在空中轻巧划过,活灵活现地扑棱起翅膀,发出一阵一阵的鼓风声。正在认真倾听的台湾青年们发出惊呼,立刻拿起手机将这一幕拍摄下来。

  8月23日至28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的2024北京历史文化交流研学活动在北京举行。26日,参加此项活动的台湾青年一行受邀来到台湾会馆,参加金马派风筝制作工艺互动讲座。“金马派”由风筝老艺人金福忠和画家马晋联袂创立,该派系风筝骨架精巧坚固,图案活泼逼真,色彩鲜艳瑰丽,含有大量中国民俗元素,在北京几大风筝艺术流派中独树一帜。

  为了给研学团讲好这堂文化遗产课,吕铁智精心准备了各种风筝配件,也带来了代表性的成品佳作。“过去,老北京三尺以上的风筝必须带响,如果不带响,别人会笑话你,说你这不应该叫风筝,应该叫纸鸢、纸鹞。”吕铁智吹动手中的大风筝进行演示。

8月23日至28日,近二十位台湾青年随2024北京历史文化交流研学活动在北京参访。图为8月26日,研学团一行受邀在台湾会馆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金马派风筝代表性传承人吕铁智风筝制作工艺互动讲座。李百加 摄

  吕铁智对团员们说,大风筝带锣鼓,风吹动风轮,拨动鼓槌,会发出“咚咚”响声。小风筝则挂哨,小竹子、细竹子、鹅毛管子、橡树籽、小葫芦片儿……各色材料均能制哨。风筝在天空盘旋,哨声清澈灵动。听到了风筝的声音,就听到了老北京的声音。

  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每一个步骤都有自己的门道。为了将这一绵延两千余年历史的文化遗产以更生动、更灵活、更简单易操作的方式传递给更多台湾青年,吕铁智发放了涤丝绸面料的风筝半成品、颜料和调色盘,邀请研学团团员们做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

  “红靠黄,亮堂堂;要想精,加点青……青紫不并列,黄白不随肩。”从事旅游行业的台湾青年郑有财一边在口中喃喃复述吕铁智传授的风筝配色口诀,一边手握宽细两支笔刷,仔细给风筝上色。

  来自台湾体育运动大学的周堇禧选择将风筝翅膀涂成蓝色。他说:“蓝色是大海的颜色,也是北京蓝天的颜色,很宽阔、很包容。”活动中,有青年低声交谈关于风筝的童年回忆,露出怀旧之情。吕铁智则来回走动,手把手帮忙打开风筝骨架、观察团员上色进程。

  “做风筝、放风筝、送风筝既是民俗,也是回忆。”这是吕铁智第一次为台湾青年授课,他对记者表示:“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对风筝的感受相通,对传统文化也会有共鸣。”

  上色过半,郑有财手持一只风筝,在会议室里来回跑动,“这样颜料能干得更快”。他把玩着雨燕风筝,挥动风筝握杆,将小雨燕从埋头苦“画”的台湾青年前掠过,惊起一片欢笑。他对这只小风筝爱不释手,小心翼翼地将它捧在手心,问道,“吕老师,我可以把这只雨燕带回台湾吗?”(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