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08:00:46 来源: sp20241118
江苏省南京市横溪街道横山村民服务中心内景。 侯博文摄
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村民活动、民俗节事、生活交往及公共事务等功能,在乡村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建设高品质的乡村公共空间,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不可忽视的课题。村民活动中心是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其设计与营造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规划、建筑、景观、策划、行为、生活等多元协同的乡村公共生活构建、人地关系梳理、空间场所再生、地域文化传承乃至社会纽带重系等。如今,不少富有乡土特色、契合村民需求、体现文化传承的村民活动中心不断涌现,彰显以“融合”为内核的设计观。
“融”入自然,建构公共空间格局。合理选址和布局,是村民活动中心激发乡村活力的基础。面对不同的乡村环境,村民活动中心的选址与建设应顺势而为,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融。如江苏省南京市横溪街道横山村民服务中心,建在乡村山水环境的起承转合处,不仅方便村民开展公共活动,也为游客提供了休憩之所。它的设计着眼于建立起与自然山水的关联、邻里环境的对话,使其成为乡村公共空间体系中的关键点并发挥良好效能。起伏错落的坡屋顶、白灰相间的墙面肌理、当地传统建造语汇的传承转化以及公共空间格局的整体谋划,使服务中心与村落融为一体,让身在其中的人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从融入自然出发开展设计,既是对生态美学的践行,还能充分将乡村自然资源转化成更多为人们共享的空间,比如配套乡野公园、公共休闲空间的挖掘与营造等。
“融”入乡土,赋予公共空间特色。村民活动中心作为公共场所,其营造重在保持乡土特色,留住“乡愁”。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马岔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中,设计团队借鉴当地民居传统合院形式,以当地最为常见的资源——生土为建筑材料,并组织村民与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建造。包含多功能室、商店、医务室和托儿所等功能的土房子就像从地里长出的土块,自然融入乡土景观,并获得村民的情感认同。
“融”入生活,激发公共空间活力。村民活动中心等乡村公共空间的营建,归根结底是为了契合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创造并激活村民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景。通过设计重塑乡村建筑应有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内涵,成为一项重要实践。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就是其中一例。为了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该活动中心聚合老年幸福院、乡情村史陈列室、村民信息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等10项功能,形成复合多元的“乡村生活综合体”,从而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增进人们的情感连接,繁荣乡村文化建设。
作为审美观、文化观、价值观的承载体,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不能一味“夺人眼球”,而应着重思考如何给村民带来持久而有益的审美和文化滋养。当下,一些设计师从乡村整体规划出发,让乡村公共建筑从内到外深度融入当地文脉之中,使乡村在古老的土壤和根脉中获得新生。像江西省井冈山市大仓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围绕其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复建,以历史事件“大仓会见”为线索,依次展开风荷廊桥、大仓讲习所等多个空间设计。其中,大仓讲习所结合当地乡土建造技艺进行营造,在使传统工艺获得新生的同时,也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日常议事、村民活动交往提供了公共空间。不论是整体规划还是局部建造,进行在地文化的设计表达是设计师避不开的课题。
现实中,有不少村民活动中心是由老旧建筑更新改造而成。如何让传统空间与现代生活产生历史对话,是设计改造的重点。以广东省韶关市龙归镇龙归粮所的改造设计为例,设计团队在尊重场地原有肌理前提下进行环境整治与更新再生,形成入口广场、圆仓广场、滨水广场3个节点,使人们可自由穿行于新旧场景之间,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改造后的龙归粮所已成为村民日常文化生活的好去处,既延续了场地的历史记忆,也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乡村的主体是村民,村民活动中心要发挥有效作用,需要将村民需求贯穿设计始终,以增强他们对家园的信心。这意味着设计师在做设计时不能一厢情愿,而应通过深入实地的走访调研、邀请村民共建等方式,把村民活动中心真正建成村民们的共同家园。可喜的是,这已成为当下很多设计师不约而同的选择,一些设计师甚至为村民提供了菜单化、定制化、模块化的农房图集等。
乡村有着不同于城市的设计尺度,“融合”设计旨在“恰当合宜”。以“恰当合宜”的设计建造高品质的村民活动中心,不仅能让村民生活美起来,也能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助力。
(作者为东南大学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4日 08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