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留守儿童“扬起笑脸 拥抱阳光”

发布时间:2024-11-23 02:44:07 来源: sp20241123

  画完自己的笑脸,再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下午,鲁鲁(化名)画了7张笑脸。和鲁鲁一样,“六一”国际儿童节那天,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文沧村的孩子们画了一张又一张笑脸,开心极了。

  这是团云南省委驻文沧村工作队结合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专门为孩子们举办的“扬起笑脸 拥抱阳光”心理抚慰活动。参加活动的大多是村里的留守(困境)儿童。

  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从1995年起,大田坝镇文沧村就是团云南省委挂钩帮扶地,至今,团云南省委先后派出机关干部49人次来这里,筹集投入各类资金2600多万元,支持当地发展。

  00后戚潇是团云南省委在文沧村最年轻的驻村队员。村里的孩子把她当作大姐姐,很愿意和她分享心里的愿望,一些孩子常常告诉她“想要妈妈多陪陪我”。

  今年春节,趁着在外打工的父母回家,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为他们拍摄全家福。照片冲洗出来后,每个人都爱不释手。阳阳(化名)指着照片一遍遍对外婆说:“这个是我,这个是你,这个是妈妈。”

  “对留守儿童来说,情感呵护和物质关爱都重要。”戚潇说。

  保山市侧耳倾听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刘春杉和同事在工作中发现,留守儿童长年缺少关爱和陪伴,面对现实困境,缺乏情感倾诉对象,会产生自卑、不自信、孤僻、无力感等,容易将眼前的困境归于自己的不幸,缺乏安全感,从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该中心是驻村工作队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在文沧村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陪伴和支持的社会组织。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是他们服务的一项重点。在“扬起笑脸 拥抱阳光”心理抚慰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听讲座、画画、游园、心灵抽奖,了解面对心理问题的正确态度,掌握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发现自己在团队合作中的自我能量。

  “我们希望孩子接纳自己,接纳爸爸妈妈外出打工的家庭现状,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刘春杉说。

  打通精准服务“最后一公里”

  “青蜗牛”流动教室是昆明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关爱留守儿童的品牌项目,2016年至今,已在昆明33所乡村小学开展121期志愿服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4700余人。2023年,“青蜗牛”流动教室被写进《昆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冰冰(化名)是“青蜗牛”流动教室服务过的一名留守儿童,他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好,有时还会动手打同学。在一次上山捡柴的活动中,同学们捆的柴很乱、容易散开,而冰冰捆的柴整整齐齐、结结实实,在社工的鼓励下,他帮其他同学捆好了柴,得到了大家的感谢,冰冰特别开心。之后,同学们不再排斥他,他和同学一起打篮球、玩耍,再也不动手打人。后来,社工通过家访中得知,冰冰虽然性格孤僻,在家里却非常懂事能干,是做家务干农活的小能手。

  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益家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朱爱萍看来,认识自我、探索品质、发现优点,从而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加自信,为学习和生活打气助力,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耿马益家是团耿马县委孵化培育的社会组织。2023年7月,他们在耿马县贺派乡芒底村大地山易地搬迁点建立了12355综合服务站。朱爱萍介绍,对新环境适应不良、父母外出务工、学业压力、陌生的人际关系等,使易地搬迁点的留守儿童面临社会融入难的问题。为此,他们多次在搬迁安置点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团辅、青少年权益维护、法治宣传教育、周末陪伴等活动,同时提供个案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

  “12355服务台是共青团延伸工作触角、直达基层群众的重要载体。”团云南省委的一位负责人说,12355服务台通过立足基层、扎根基层,在基层为青少年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打通了精准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5月团云南省委下发的《共青团云南省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三年行动方案》中就特别指出,在兼顾全体青少年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困境青少年等群体,加大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关心关爱力度。同时,还出台了《云南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提质扩面工作方案》,以项目申报形式对各级12355服务台建设给予支持。

  2023年11月,团云南省委下发《云南共青团关爱服务留守儿童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将计划落到实处,云南各级团组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融入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广泛培育带动社会力量,挖掘整合工作资源,推动形成强大合力。

  今年4月,团丽江市委启动“‘号’伴‘童’行”结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52个青年文明号集体“点对点”帮扶全市5个县(区)的10个“童心港湾”,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在文沧村,驻村队员为全村32名留守儿童和5名困境儿童制订了详细的信息档案和帮扶措施,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在文沧完小投入4万元改造升级了“童心港湾”“希望小屋”,作为学生的活动场地;文沧完小校长担任留守(困境)儿童“校内总代理家长”,班主任担任“校内代理家长”,时常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

  帮助孩子开阔眼界,找到努力方向

  在青年委员、青企协会员的帮助下,文沧村留守(困境)儿童的42个“微心愿”得以实现。其中,为了鼓励“想当飞行员”的成成(化名)实现梦想,爱心人士送来一套飞行员制服。成成迫不及待地穿上,兴奋了许久。

  “我们设计的活动中有一项是职业规划,就是让孩子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刘春杉说,在山里,骑摩托车的人比开车的人多,因此,村里不少孩子认为长大后修摩托车是最好的职业。

  为打破孩子们的认知限制,社工设计了职业规划、科学实验、绘本阅读等活动内容,以激发孩子们探索外面世界的热情。社工还利用驻村队员募集来的绘本,给孩子们发放阅读存折,半年兑换一次礼物,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为打开留守儿童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今年1月17日至22日,在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的支持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2名小学生参加了“少年寻”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山海情”研学冬令营活动,到上海与许久未见的父母团聚,其中有5个家庭的6个孩子留在上海与父母一起过春节。6天里,22名孩子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中国航海博物馆、江南造船厂、东方明珠、上海交通大学等,还体验了“蜂巢塔”高空探险活动。一路上,他们不断发出惊叹,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也来上海发展”。这正是上海市中小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服务中心主任徐建华期盼的效果:“孩子们来上海,既能和父母团聚,又能在他们心中埋下梦想的种子。”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团开远市委、市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75名留守儿童乘坐高铁,从开远到昆明研学。在云南大学校史馆,3D场景复原展现的云南大学百年辉煌,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在云南农业大学农耕博物馆,孩子们求知若渴,不断向讲解员提出问题。

  “研学点燃了孩子们筑梦理想的火花,激励孩子们用未来引领当下的自己。”团云南省委相关负责人说,“共青团将继续统筹发挥组织、队伍、阵地、资源等工作优势,把解决现实问题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满足迫切需求与建设长远机制相结合,逐步健全服务留守儿童体系,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何颖】